< 炕围画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集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 忻州属晋北高寒地带,在过去居家以平房或窑洞房居多,家家户户都有以火炕取暖御寒的习惯。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蹭脏衣物被褥。起先人们先以刷墙所用的白土(亦叫甘子土),调以胶水,在环炕的墙上涂一高约二尺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人们免遭了脏衣污物之累。 巧夺造化的韩湘子实用性有了,但无美感。于是人们又以墨线绘以简单的线条边饰,中间再画几枝兰叶墨花,果然悦目好看。就这样,最初形式的炕围画出现了。 隐迹修道的曹国舅后来逐步发展以颜料做底,用不同的色彩绘制,最后以桐油或清漆涂罩。再后来也有用各色调和漆直接绘画的。既鲜艳亮豁,又坚固耐久。日常脏污了,以湿布揩擦,则又光亮如新。因此,炕围画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了。在忻州主要盛行在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题材和内容集中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历史人物、山川河泽、花鸟鱼虫、蔬菜水果等等。线条单纯、主题突出是炕围画的主要特点。 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手摇芭蕉扇的汉钟离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丰富多彩。农村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炕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炕围画作为非遗项目上升到艺术领域。 文中这一组炕围画,发现于忻府区奇村一带的百姓家中,是年忻府区的炕围画高手绘制,主题为“八仙过海”,间隔以菱形花鸟点缀其间,大雅大俗,雅俗共赏。 振靴踏歌的蓝采和(竖式看墙画)花鸟来源:忻州记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精选 忻州城区供热领导组出台八项措施积极应对近期供热缴费难问题 原标题:《忻州炕围画---画在百姓炕头的民间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