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晨报忻州,感谢阅读,新闻,爆料合作: 来自教育部最新要求 今年9月起 中小学将统一换教材 作为教育改革的标志性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 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如此规定,首先受影响的便是学校教学——不仅要面临40%的全新教学内容,教材中更有一项近乎专为教学设定,那便是: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 “这是考虑到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负责编写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解释道。 01 新教材有哪些变化? 1、打破传统的学拼音再学汉字 以语文科目为例,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安排了2个识字单元、2个汉语拼音单元和4个课文单元。 与以往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不同的是,此次统编语文教材打破传统,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进行13个课时的汉语拼音系统学习。 2、传统篇目增多 语文教材不仅书本大了一圈,由原来的16开本变为A4大小,传统文化的篇目也也大大增加。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古诗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3、倡导亲子阅读 新教材对家长提出最大的“要求”莫过于“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把亲子阅读编入教材,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教育中来。 这种编排不仅有利于能很好地推动全民阅读,还非常利于为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但这一栏目的效果还要看家长的配合度。 4、侧重阅读 综合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未来,对于语文的学习,老师们或会注重课程方面的整合和改变,将会引导孩子们进行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更符合对孩子全面能力的培养目标。 5、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 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 要把个人的阅读偏好搁置起来,用心阅读、欣赏每一本推荐名著,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发现名著的魅力;还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保证、落实名著导读。 02 教材将在年全覆盖 除了江苏之外,"部编版"教材使用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上海、武汉、成都、佛山、合肥等多个城市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将用"部编本"语文新教材代替原来的"本土版"语文教材,而广州、杭州、西安等地从去年起就应经开始采用"部编本"教材。 据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介绍,义务教育包括了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查,将在年实现全覆盖。 "目前,八年级历史教材已经通过审定。专家正在对八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审定,9月以前审完。下一步将成立高中教材编写组,对高中教材进行编写。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在遴选专家,成立语文、历史、地理等10个科目的专家委员会,未来将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对大学、中学、小学教材进行编写、指导。" 03 家长该怎么做呢? 1、在7月至9月份的暑假过渡期间,不妨让孩子先和这些变化接触一下,可以从网上各大书店、本地的新华书店、图书馆借一些或者买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缓冲一下,可以避免开学后面对新课本不知多措的慌乱。 2、家长可以适当的让孩子把这些古诗词、经典著作,每天读起来,先从声音上对这些古文音律、对仗、韵律美的认可,习惯养好了,读的多了,达到背诵的地步,开学后便会先行一步。 3、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习惯需要培养,习惯之后潜意识里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以后的读书、学习就像每天呼吸一样自然,岂不是好事。 04 热议焦点 本次教材变更消息公布后,“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飙升”成为中国网络热议的焦点,大多数网友对此表示了支持。 新浪微博用户“苦口良药”表示:“增加一些古典诗歌名篇还是好的,古文的文学性比许多现代的文章更浓。中小学的时候多学些,有助于国人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中国的底蕴。” 也有部分网友担忧,文言文比例增长后又将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低龄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涵义,要求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能否学习到古文的真正精华?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汉语研究学者李杰对记者表示,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人生第一个汲取阶段,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学习能力较强,此时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和涉猎打下良好基础。 “文言文的学习吸收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熟读背诵的要求更适合低年级古文的教学,对于增加孩子的识字感、培养语感和文学审美力、激发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说。 一位网名为“jkmnbgchvv”的小学老师提道:“在课堂上,相较于普通课文,讲文言文或古诗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在古文讲解中穿插许多历史故事,名人轶事,也让他们拓宽视野。” 湖南、广东、四川、浙江等部分省份在年首批使用了新版教材,《三字经》、《论语》等在一年级课本中出现。 8岁的李昕凌就读于浙江衢州某小学,去年她成为中国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小学生之一,在昕凌看来“文言文不难,读起来很好玩”。 李妈妈告诉记者:“昕凌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我们就让她每天跟着家里的电视读古文。好多古文她现在都能背下来了,小学课本上的古文对她来说没什么压力。”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这是李妈妈让孩子早早学古文的原因。她认为,独生一代的孩子有一些自私娇惯的行为,希望孩子能够学习到古文中的礼仪和品德,从小明辨是非,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 “古文既能熏陶孩子的文化素养,又能教他们许多礼仪道德。”她说。 把古文作为家庭早教的一部分已成为一些中国家庭的选择。执教小学语文10余年的朱老师表示,家庭对古文启蒙教育的重视是支持小学教材古文增加的基础。 她说:“现在的孩子普遍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古文了。很多家长会选择古诗、《论语》、《三字经》作为孩子早教的一部分,一年级增加的古文对很多孩子来说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过渡。” 与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飙升”相呼应的是近年来不断掀起的“汉语热”、“国学热”。在中国,各类“国学馆”、“儒学馆”方兴未艾,“儒学校园”成为许多中小学热诚打造的“校园名片”。 年2月,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斩获12.3%的高收视圆满收官,节目累计收看观众超过11.63亿人次,引发全民“自考”古诗词。 李杰认为,社会令人瞩目的“古文热”现象是国学教育的成功,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表现。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性载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走在复兴之路上。”他说。 来源:山西晚报新媒体综合、山晚微课堂、人民网 生活晨报版权声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转载请署名来源 更多新闻重磅!忻州将打造“城市经济脊梁”秀容谷城!未来或成行政中心 耿彦波“让办事不力下属当场辞职”被热议,需要思考什么? 忻保高速塌陷;另太原东环高速24日起交通管制17天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