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河,自灵寿西北而来,于灵寿东南而出,浇灌了灵寿百分之七十的土地面积,是灵寿人民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多年来,对于母亲河的了解不是很多,特别是对于母亲河的河名来源、文化积淀和河源出处,认识模糊,详知者甚是寥寥。本文主要对慈河的河名之辨、文化之探和河源之考,做一简要概述,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慈河河名之辨 先秦古书《山海经北次三经》有载:“高是之山,滋水出焉”。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有记:“牛饮山白陉谷,滋水所出”。晋郭璞注曰:“滋,音慈”。明万历张照《灵寿县志》有云:“慈水,在县北五十里”。清康熙陆陇其《灵寿县志》有述:“慈河:一名滋水,在县北五十里慈峪镇北。”根据史书记载,慈河,原名滋(c)水,明代称为慈水,清时正式称为慈河。可见,灵寿母亲河的名字,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变,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慈河”二字才是正确的称谓。 如今一些地图上,将灵寿慈河标注为“磁河”,概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灵寿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时期。当时,建成了横山岭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为引库水浇田,先后开凿了慈右渠、慈左渠等水利灌溉系统。人们或苦于开凿水渠时山石的坚硬,而将“慈”河顺写为“磁”河,开凿的两条水渠亦名为“磁”右渠和“磁”左渠。年地名普查时,沿用了顺写的名称,实为一种误记,与史书记载不符,改变了慈河的本意。慈河者,母亲河也。正如吴和韵主任在《慈河考辨》一文中所述,应将“磁河”改回“慈河”。 慈河文化之探 对一条河流的最高赞誉是“母亲”。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有一条自己心中的“母亲河”。祖国境内没有一条河流的名字,像“慈河”这样携带着母亲的特征,满怀着母亲的慈祥,外溢着满满的母性,透露着慈河先民饲蚕缫丝、纺线织布、辛勤劳作的母亲文化,从远古传承至今,是灵寿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慈河,古称滋水。滋者,从水从丝,意为繁殖茂盛的样子。《山海经海内五经》有语:“灵寿实华,草木所聚”,即灵寿木长势旺盛,丛草树林繁茂。郭璞注:“(灵寿)木名也,似竹,有枝节。”此木,节长、实心,可为杖,因老年人用杖、助步,故称灵寿木。滋的甲骨文写法:左边流水形,右边蚕茧成排,演绎的是河水淙淙、蚕茧倒挂、蚕丝飘飘的远古人文景象。滋水之意,展现的是慈河的农桑文化。 我国第一部字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慈者,爱也,从心,兹(c)声,意为慈爱、助人茁壮成长。《管子》曰:“慈者,父母之高行也。”《贾谊新书》言:“亲爱利子谓之慈”。慈河之慈,同慈母之慈;慈河者,母亲河也;展示的是慈河先人依河而居、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由农桑文化到农耕文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慈河河源之考 清《灵寿县志》记载:“灵寿滋水,自五台交界之墨黑坨山而来”。墨黑坨山即今之驼梁山,亦为古书记载之高是山、牛饮山,主峰驼峰,海拔米,是河北与山西的界山,为石家庄灵寿、平山,保定阜平,及忻州五台的交汇之所,处于“两省三区四县”交界之地。驼梁东麓,灵寿五岳寨景区之内的七女峰大峡谷,为慈河正源的出处。 七女峰大峡谷顶部,名曰云顶草原,原名四洼岩,又名司瓦岩,海拔米。云顶草原南坡下方,峡谷东侧海拔米处,是灵寿县海拔最高的居民点遗址肉纹掌,今遗有荒芜于山野的梯田、灶台等,透露着最初的人文气息。肉纹掌居民点遗址下方,有一山泉,海拔米,自山岩缝隙之中汩汩而出,甘冽清澈,四季不竭,应为肉纹掌原住民的生活取水之地。 肉纹掌山泉,即为慈河正源的最源头位置。早年在山区工作时,曾来过肉纹掌,山泉清涌于岩缝之中,令人啧啧称奇。今年,有幸再次到达肉纹掌,山泉仍在,清涌如常,只是被人用矿泉水瓶倒扣接引,泉自瓶口而出,泉流更为明显。如能在此,对慈河源头和肉纹掌遗址,进行立碑刻记,或能更好地展现慈河源头文化。自肉纹掌遗址沿山路继续下行,到达海拔米处,该处两山石之上,刻有“磁河源头”标识(应为“慈河源头”),并对慈河流域文化进行了整理挖掘、刻碑展示,吸引了广大游客到此探幽、猎奇、驻足、留念。 有品质的旅游,需要有品质的景点去支撑。景点的生命力在于品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对文化的挖掘,就是对景点的赋能,从而让景区更有底蕴、更有品质、更加受众。国家《“十四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慈河文化的挖掘展示,就是对文旅融合理念的一种实践。 文/图:马东明 文/图:马东明 原标题:《游在灵寿丨?慈河再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