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鐧界櫆椋庢棭鏈熶粈涔堢棁鐘? http://pf.39.net/xwdt/151104/4721404.html

一说起“走西口”,就立刻想起那首著名的山西民歌。在山西民歌《走西口》中,对情爱如火如痴的“妹妹”,千叮咛万嘱咐,让“哥哥”记住眼前的土窑洞、热炕头,牵肠挂肚又无可奈何的温柔与烦躁,伴随着起伏跌宕的音乐旋律,穿越了时空,闻之令人动容。这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将男女至爱、离情别绪与人生苦情一并抒发,以凄婉的歌声,揭开了移民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饱含着时代的沧桑。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中国北部内蒙古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了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的内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我的爷爷刘贵宝、外公王仁昌、我的大舅都走过西口,都去过丰镇。他们背井离乡、要靠两条腿,最多是加一个牲口,走到几百公里之外的口外,那真是谈何容易!要不就是遇上土匪,被抢劫一空,没了盘缠,饿死或累死在路上。除了土匪,还有各种自然灾害需要人们去赌,比如说要遇上暴风雪,因为北方草地的气候寒冷,那个时候没有天气预报,遇到暴风雪,道路不通,没办法被冻死。再比如说,遇上大风沙。要知道,以前穿过杀虎口去蒙古,要经过一个大沙漠,沙漠里边沙尘暴可是非常常见的。所以,走西口的路上,就是到现在都能看见山西人的遗留下来的尸骨,山西人实际上是搭着命在走西口!人统计过,从明朝末年到20世纪40年代,有上百万的山西人在西口的荒原沙漠中跋涉过,其中有多少万人从此就音信皆无,连尸首都找不到。

走西口,在山西省西北有很多人受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去谋生。出外谋生不仅辛苦,而且一别一年或者几年之后才能见面,所以走西口会有离别,奋斗,辛苦的意味。

山西忻州人在丰镇做生意

小忻州是山西哪个地方?小忻州是丰镇,现在属于内蒙古。现在沿大同线走西口,丰镇是进入内蒙第一站。往上一代,丰镇半数以上是走西口来的山西人。

丰镇市位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南大门,素有“塞外古城、商贸客栈”之称。

丰镇有着近年的文化历史。在清代以前无县级行政建制,为少数民族游牧地,隶属大同府管辖,清雍正十三年(年)设置丰川卫、镇守所。乾隆十五年(年)改设丰镇厅。中华民国成立后改为丰镇县。年丰镇解放,绥蒙区党委、政府,绥远省委、省政府驻在丰镇,县城城关镇曾两度设市,后废。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县级市。

这里要说一下山西人走西口的经历。在艰辛凄苦、历经二三百多年的“走西口”移民大潮中,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是民国年间,就约有三万八千多忻州籍人来到内蒙古求生,而其中约六千人落脚在丰镇。在清代以前,丰镇只是个淹没在泱泱草色中的小驿站。清初,忻州人谢光祖在此开创“万合隆”,加工米面油,发展出众多分号。到清乾隆年间,丰镇城垣才建起。正是“先有万合隆,后有丰镇城”。随后大批忻州人来此经商,因交通便利,兼之忻商“俗尚勤俭,遇风险而避,能齐心协力”,忻商很快形成规模,丰镇随之成为张家口与呼市间最大的贸易城市。

清末民初,丰镇忻州商人涵盖了钱、粮、布、当、缸、油、碾、面八大行业,有金牌字号40余家,年营业额在10万银元以上的商号20多家,当时丰镇有较大商户余家,山西人(大多为忻州人)占到70%。忻州巷应运而生,90多家忻州商铺同气连枝,蔚为壮观。人称丰镇“小忻州”。

忻州人的吃苦耐劳、勤俭书约、艰苦奋斗精神,在晋北、内蒙、宁夏等地,乃至大江南北,那是名声在外的。“凡有鸡飞狗叫的地方,就有忻州买卖人”。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末清初,忻州人就开始涉足商界,走西口、闯关东、出阳关、进草地、开大荒、过沙漠,风餐露宿,白天炒面凉水,夜间沙场驻足,若遇风暴迷路,人畜干渴而死或被沙丘掩埋者比比皆是,迫于生计,照样前仆后继,穿梭往来。“人不做的咱做,人不吃的咱吃。”这是忻州穷苦创业者们牢记不忘的古训。许多人手提拳头走北路,为了谋生,掏根子(甘草),拉骆驼,放羊,背大炭……可以说凭得就是那种绝地求生的劲儿。

图片说明:前排左起二姑和她的孩子、奶奶和三叔、爷爷、我母亲和我(当时才一岁),后排左起:大姑儿子李幸龙、二婶

我的家乡忻州奇村刘家庄村位于忻州金山脚下,云中河畔,距离忻州市区30多公里。金山又名程侯山,位于忻州城北四十里处的市界边缘,是五台山的支脉,主峰.6米,山巅原建有春秋时期晋国诚信侯程婴祠(现被毁),所以亦称程侯山,山间花草丛生,绿茵遍地,从远处看这座山颇有点像金字的形状,刘家庄便坐落在金山的西北。

我的太爷爷叫刘映元,教过私塾,他继承他父亲财产时,相当于一个地主,因为抽鸦片把地和房子都卖掉了,向亲戚们要饭,最后亲戚们都感到厌烦。太爷爷活了50多岁,死的时候已一贫如洗。

我的爷爷叫刘贵宝,生于年阴历9月初二,卒于年阴历7月11日,享年68岁。奶奶闫丑英生于年阴历2月13日,卒于年阴历9月21日,享年54岁。爷爷刘贵宝因为他父亲早亡,他的母亲眼睛失明,10岁寄居在姨姨家长大,16岁到内蒙古丰镇当商铺小伙计。爷爷刘贵宝因为生病,不得已回到山西时26岁,当时身体不好经常拉肚子,在家养了三年,身体才逐渐恢复。上面爷爷走西口的情况是父亲说的,我估计是爷爷一个人背井离乡,在外生活艰苦,患上肠胃不好的病才回到家乡。爷爷回来后在他姐姐帮助下,逐渐赎回一些土地,经过辛勤劳作,家境才好了一些。

我的外祖父王仁昌也在此地当了一名布店柜台小掌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小店的小经理,这个店不是他的。因劳累过度,50岁左右因病身亡。17岁的大舅也曾在此地商铺当小伙计后回到家乡忻州,祸不单行,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后被共产党部队俘虏,参加了解放军,被炮弹震坏了脑筋,神经受损,复员回家不久死去。

走西口的外公去世以后,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丢下了40来岁的外婆,12岁的母亲、2岁的姨姨和5个月的小舅舅。小舅舅王捧成年出生于贫苦家庭,5个月痛失父爱,生活如此艰难,九岁的舅舅露着小鸡鸡(贫苦没有衣服穿),跟着姥姥下地劳动,拿着锄头除草,生活的重担过早地落在小小年纪的舅舅身上。姥姥、舅舅、姨姨、母亲相依为命,她们用瘦弱的双手,整日操劳,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浪,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这就是一个走西口人家的悲惨、凄凉的生活写照。

忻州人走西口,饱尝了开拓与创业的艰辛。记住历史,特别是记住家族的历史,记住心酸与悲壮,记住“走西口”,永远不要忘记它!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刘建国

鸿门口:渐行渐远的走西口“雁行人”*王彩蜜

在走西口必经驿站---西口古道第一村马营河*须名

历史上的走西口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山西人要走西口?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文物非遗传说轶事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

.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