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山的故事 忻州城西的兰村乡赶子岗西面,有一座孤峰,形似妇女乳房,叫姑姑山。说起这个姑姑山来,还有不少美丽的传说。 山名演变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为太阳早升晚落,一天中就有半天生活在黑暗当中而烦恼。特别是到了冬季,夜晚的寒冷令人难以忍受,年老体弱的人往往会被冻死。所以,他们都希望太阳永远挂在当空,让人们感受它的光明和温暖。有个叫二郎的大力神,自告奋勇要将太阳追回来,便担着两座山追赶太阳。据说他担的这两座山,一座叫金山,一座叫银山,当他由东向西一路飞奔来到忻州的时候,觉得鞋子中有砂子碍脚,迟疑之际脚步失调,扁担突然断折,两座山一左一右甩了出去。这两座山一经甩出,立即落地生根,成了现在的金山和银山。二郎生气地脱下鞋子,将砂子向外一倒,这粒砂子也立即生根,变成一座乳状小山。 许多许多年后,有一位老尼带着一个姓石的小尼外出化缘。她们来到忻州时,看到一座山峰十分像妇女的乳头,而且这儿的地貌与脉象平和,很适宜女尼清修,便将女徒留在此山建庙修行。老尼要离开之前,嘱咐弟子说:“你每日清晨要上峰顶,口吮乳头,功满三百六十周天后必见奇效。”说完飘然而去。 小尼虽然不知奥妙,但她遵从师命,日吸不辍。吸到第三百六十天时,山上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清泉给这座小山及周边带来了润泽,本来荒凉的地方逐渐变得绿茵丛丛,山下的土地也变成米粮之川。 石姓尼姑圆寂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座山称作“尼姑山”。再后来又改称为“石姑山”,觉得这种叫法更为尊重。到了近代,这座山又演变为“姑姑山”了。 二仙闯祸 南方的冬季,气候温润平和,很适宜人们生存。而北方一到冬季,气温骤降,河封地冻,风冽雪飞,人们难以生存,为了能使北方的百姓温暖过冬,玉皇大帝派了许多神仙下界到北方种煤。派到山西种煤的是吕洞宾和铁拐李,二仙下界后,吕洞宾手扶银耧,铁拐李牵着天马,从大同往南一路种来,十分顺利。 当二仙播到忻州境内后,远远望到妇乳高挺,乳液喷涌,竟忘了往耧内添加煤种,空耧挑种直到此山,忘神之间擦山而过,不小心将乳头铲掉,乳水顿时息止。自此,忻州境内不仅没有煤源,而且使石姑山干旱起来,当地百姓也一年比一年贫困了。 早种晚收 吕、李二仙闯祸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观世音那里——说是很快,其实天上一昼夜,地上几百年,老百姓已经困苦不堪了许久——为了拯救苦难,观音来到石姑山,用柳枝轻轻一拂,在尼庵旁拂出一块约有二分左右的平地来,再将净瓶一倾,点了几滴玉液,这一小块地方就变成一块神奇的宝地——早种晚收的宝地——面积虽小,但是早上播种,傍晚收获,一年之中产粮无数。庵内的尼姑整年勤劳,侍弄着这块土地,把收获的粮食救济着山下的百姓,周边的老百姓对她们更加敬重了。 后来,尼庵传到一个既懒惰又贪婪无情的老尼手中。原来这个尼姑年轻时在这块宝地日夜劳作,虽然经不得苦劳,但自己作不了主,只好隐忍不发。待到自己主持尼庵后,从山下雇来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耕种,并发誓不再救济山下百姓。 有一年,山下又闹灾荒,许多百姓上山求救,老尼发下狠心始终不答应。那个长工实在看不下去,就将每天收获的粮食匀出一部分藏在隐蔽处,让百姓每晚来取。时间一久,老尼发现了,就把长工赶下山去。 不雇长工种地,自己又懒得动手,那片宝地渐渐荒芜,失去灵气。直至如今,这块地方只长荒草,“早种晚收”只能作为一个神话故事留在忻州人的心里。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