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41.html ——冯慧文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地形复杂、气候分区明显,受此影响,山西民居形态丰富,呈地域性分布。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造就一方社会。传统民居的形成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根据历史文化因素将山西进行一个简单的划分,可以粗略划分为晋北、晋中、晋南和晋东南。 晋北阔院式四合院 阎锡山故居建筑(图片来源自网络) 晋北是山西省的北部,包括三个地级市,从北至南依次是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晋北是古代游牧民族和游牧文化的基地,也是各个游牧民族活动和融合的舞台。另外,晋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地理优势,自古以来都属于军事要塞,因此建筑无奢华之风,重在朴素与实用,三合院、四合院作为正统处于主流地位。 晋北地区阔院式四合院与普通四合院构成相似,由正房、厢房及倒座围合而成。正房坐北朝南,开间数常为五或三。厢房对称置于东西两侧,常为三开间,平面布置多采用一明两暗式。倒座也常为三开间,主要用作客厅或储藏。从四面将接近正方形的庭院合围在中间,家庭成员、仆人、客人依照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主仆分处的原则安身各处,中国人的礼制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宅门则多位于院落的东南角,偶尔也会在西南位置设置入口,常采用屋宇式大门。 三进院 晋北四合院最为特别的是较为宽广的院落空间,与晋中、晋南的“窄四合院”刚好相反。晋北地区地广人稀,建筑密度较低,同时为了避免前后建筑的遮挡,获取较长太阳直射时间,从而形成了极为宽敞的院落空间。另外,阔院式民居层高较低,常常采用满面开窗的方式,有利于广纳阳光。 晋中地区位于山西省地理位置的中心,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并且晋中作为晋商故里,商业繁荣、富商云集,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因此晋中拥有山西境内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晋商大院,建筑质量极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合院并联或串联而成 晋中地区人口稠密、用地紧凑,他们缩小庭院规模,将方正的四合院改造成竖长的窄院。晋中商人利用积累的大量财富在家乡大规模修建宅院,他们凭借巨资将多个窄院拼装成豪宅,从榆次、祁县、太谷、平遥到灵石,乔家大院、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各种大院层出不穷,昭示着晋商的身份、地位和实力。 晋南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晋南成为居民最早的聚居地,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摇篮。平原以砖木结构的窄四合院为多,山区民居常以窑洞院落为主,尤其是地坑院特色明显。 窑洞可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独立式窑洞三种形式。 一位敢于追逐梦想的祖先利用粗笨的石制工具在土层深厚的断崖上日复一日地挖掘,终于开凿出了一个足以栖身的洞穴,用双手打造真正适合自己的家园,中国最早的人造家园之一——窑洞,诞生了! 靠崖窑也称山窑洞,是在垂直黄土崖壁内开凿横洞,大部分利用冲沟、断崖直接挖掘,也有人工挖掘掏窑。其中最简单的是在窑洞口加一道门即成。较讲究的则在洞内衬砌砖券或石券,或在洞外砌砖或砌石为护墙。 黄土高原断崖众多,一个人、一把简易工具,便可挖土成洞,初期先从一个洞挖起,待条件成熟,再在附近挖掘新洞,众多窑洞依山就势,高下叠置,有如现代楼房。窑洞历经数代、数十代人不断扩展,占据整个山崖,形成壮观的窑洞建筑群。 山西临县碛口古镇 地坑院又称为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地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几处窑,再在院角开挖一条上下斜向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地窨院犹如挖在地下的四合院,轴线对称,四面围合,秩序井然。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或“干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 门洞是地窨院地下连接地上的唯一通道,一般以院子大门分为上下两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明洞和暗洞。上半部分为地面到大门的通道,一般露天修造,所以称明洞,多数在通道内沿需要坡度砌筑砖石台阶或以碎石铺筑通道,方便于人们进出,起到防滑和美观的效果。下半部分为大门以内通向庭院的地下通道,一般用砖头或者碎石沿需要坡度铺砌。 地窨院门洞上部分和大门(图片来源自网络) 地窨院下部分石阶(图片来源自网络) 特殊的地形,加之黏稠的土质和悠久的居住建造习俗,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民居形式——地坑院,纵横排列,从空中俯瞰,如同安装在大地上的一扇扇天窗。 如果没有适宜的地方开挖窑洞,也可以在地面之上,仿窑洞的空间形态,用土坯、砖或石等建筑材料建造独立的窑洞。它的室内空间为拱券形,与一般窑洞相同。在外观上是在拱券顶上敷盖土层做成平屋顶,由于顶上土层厚,也有冬暖夏凉的效果,而且不受地形限制,平地上就可以兴建。 晋东南四合院 晋东南地区四面环山,内部多为盆地和丘陵,整体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出一种较为内向式的自给自足的地域文化。另外晋东南地区重视教育,主张农耕与读书相结合。楼房组成的内向型“四大八小”式四合院(院落平面由四间大房和八间小房围合而成)为晋东南地区民居的主要形式。 “四大八小”又称“四大四小四厦口”(厦口指抱角天井),是指院落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均设有主房,且在主房左右两侧建有耳房,并于院落的四个角落构成抱角天井,在格局上形成“四个大空间八个小空间”的景象。其布局方方正正,象征着四平八稳。并且院落规整有序,房屋沿中轴线对称布置,家庭成员按家族伦理辈分居住在特定房间,反映出尊卑有序的宗法等级观念。 “四大八小”式四合院平面(图片来源自网络) 晋东南四合院内楼院大多是二层的楼房,楼院一层一般作为居室,二层是作为贮藏粮食、杂物的仓库。所以二层楼在修建时,房高低于一层,以能够储放物品为前提。这种仓储方法比较科学,从而避免了地面的潮湿,防止粮食腐烂。晋东南民居四合院常见有三种形式:一种四合院是正房为楼房,其他三面为两坡瓦房或平房;有的四合院是东西南北均为两层的楼房;还有一种是三面高一面低(通常为南房)的“簸箕院”。 中第宪内向型院落 另一方面,晋东南地区人多地少,这种“回”字形院落形制的土地利用效率最大,有利于节约用地,庭院空间长宽比多保持在1:0.9到1:1.2之间。 晋中多平川,晋商集中,大院可以展开规模院落,风格端庄典雅; 晋北辽阔,有游牧遗风,粗犷浑厚; 晋西黄土坡地形态,房屋布置因山就势,朴实随意; 晋东南、晋南文化传统浓郁,呈现出一个幽深高峻,一个秀气宁静的气质。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众多地域特征浓厚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因境而成、功能合理、构造经济,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质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是中国建筑遗产的一颗璀璨明珠。 寒来暑往、日升月落、狂风呼啸、风霜雨雪,木柱、木梁风化开裂,时间在传统民居之上留下深深浅浅的“伤痕”,一代又一代上下而求索的专家学者,一个又一个奋战在前线的保护人员正在用实际行动守护那些挺立千百年的古建筑,我们每个人也要承担起责任,持之以恒保护,保护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遗产,保护数千年不竭之创造力。 来源:龙城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