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连续新增多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且多数病例均有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活动史。为认真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防控策略,巩固目前防控成果,现将我市近期防控措施通告如下: 一、5月30日以来去过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或接触过市场相关人员的居民,请主动与居住地村(居)委会、工作单位联系,进行至少两次核酸检测;隔离满14天检测阴性的解除隔离。 二、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丰台区西罗园街道、花乡街道,房山区长阳镇疫情风险等级已调整为中风险区,即日起从以上地区来忻人员先采取临时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完成1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后解除隔离,继续做好健康监测。对北京其它地区来忻人员,按照自愿自费原则做到“愿检尽检”,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凡检查结果阳性的,医院隔离治疗。并请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密切接触者管控等防控工作。 三、请大家近期不要前往北京市。如必须前往,务必做好个人防护,返忻后按要求做好健康管理。 四、要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会,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五、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及以上级别口罩,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和诊疗,就医过程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忻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6月14日 来源:忻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其他新闻 忻府区播明镇北太平村:抱团搞产业,乐了种瓜好把式绿油油的大田玉米长得还没半人高,忻州市忻府区播明镇北太平村香瓜产业园区的温室大棚里,第三批小香瓜苗已经进了棚。6月12日,村党支部书记冯青怀乐呵呵地说:“从3月份第一批香瓜开园到现在,一直是有多少就能卖出多少,价格也不赖,这个产业选对了。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咱北太平村必须沿着这条路子继续往前冲。”抱团搞产业,乐了种瓜好把式在忻定盆地,这里独特的土壤气候地理条件,孕育出声名在外的小香瓜“灯笼红”。自然各村各庄都有几个种瓜好手。北太平村51岁的冯东生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刚开始,单打独斗,自产自销,种少了不值当,种多了人手不够不说,还发愁卖。看着有人种辣椒,日子有了起色,他也跟着种开了辣椒,光明似乎就在眼前。他从几亩、几十亩,发展到上百亩。不料,摊子铺大了,田间管理跟不上,结果辣椒都烂在地里,十几万元的投资打了水漂,还欠下一屁股债。正愁得年也没法过的时候,冯青怀登门动员他种温室大棚小香瓜。冯东生感慨地说:“主要还是身边有个好支部,村干部们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干,好事一桩接着一桩办。”种上温室大棚后,冯东生才发现,和以前露天种可不全是一回事。吊蔓要技术,棚内温度控制要技术,水肥管理要技术,更不用说病虫害防治了,好在区里给种植户们聘请了专家,又搞培训又地头指导,冯东生不懂就问,有事就咨询。这几年,他不仅还清了外债,而且现在城里有楼房,出门有小车,心里美滋滋。小香瓜种植户多了,合作社应运而生。冯青怀出资万元,成立了忻府区鲜特佳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统一的培训、种植、施肥、管护、销售,既保住了北太平小香瓜的口碑,又避免种植户背地里互相争客户。找对了路,就要坚定走下去初夏的后晌,北太平村的香瓜产业园区里,三三两两的市民带着孩子来采摘。金黄的小花,飞舞的蜜蜂,翠皮的香瓜,孩子们不顾棚里的热浪,蹦蹦跳跳,从一个棚里跑到了另一个棚里,叽叽喳喳,满脸的兴奋和好奇。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58岁的冯青怀背靠着大棚坐在门口,后背直挺挺贴上热烘烘的土墙,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回忆起当初,是他抓住区里鼓励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金钥匙”,动员村干部带头盖温室大棚。凭着办食品加工厂积累的市场经验,冯青怀选中了本地的特色农产品——“灯笼红”小香瓜。“大家都有经验,风险好控制。”第一年,北太平村“灯笼红”就红了,每棚收入上万元。解决了重茬问题,大棚小香瓜走上了稳定发展之路。去年,又试水上网销售,一举拿下了20多万元的订单。甜糯玉米是忻府区又一个特色农产品,更便于机械化种植。去年,冯青怀从省农科院引进花青素甜糯玉米。这个品种的甜糯玉米皮薄、肉细、味甜,富含花青素,具有防癌、抗衰老、改善睡眠等功效。上市时,每穗售价4元,比普通甜糯玉米售价高1.2元左右。优质特产,有竞争力。去年试种了40棚,每棚纯收入元,今年扩大到棚。现在,花青素甜糯玉米在北太平村人眼里,是又一个致富的“拳头”。冯青怀说:“从大田玉米到普通甜糯玉米,再到花青素甜糯玉米,这就是我们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特字做文章,盯住优字下苦功,一定能蹚出一条金光大道来。”用好改革这一招,乡村振兴添动力小香瓜产业的发展,给北太平村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全村亩耕地,现在已经集中到80多个种植大户手里。全村口人,三分之二已经洗脚上田,到城里务工。土地出现大规模流转,每亩租金达到了元。在北太平村,家家没有富余劳动力。冯青怀告诉记者,因为有温室大棚,务农时间一年长达10个月。就是妇女,现在干一天活也能挣到元。正是考虑到人工有限,前几年,他把他的食品加工厂从北太平村搬迁了出去。当然,最大的变化是人心的变化。前段时间疫情防控,村口要设检查点。全村44名党员全部报到,义务值守。村民们积极配合,纷纷给在外打工的亲戚朋友做工作,不要回村。播明镇党委书记张文说,北太平村走上产业发展的大道,不仅为本村农民增收多万元,而且带动全镇城郊型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规模种植、科技示范、餐饮以及电商四大模块为一体的产业园区。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张文认为,接下来就是要向改革要红利。今年,镇里在南太平村搞了土地集体化经营的试点,就是土地的所有权不变、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自愿、有偿流转,试行“一户一块田”,很受村民们欢迎。最近,冯青怀有更大胆的想法,就是通过经营权流转,实现合作社经营升级为企业经营。他说:“经营权统一交给集体企业经营,零散地块消失了,全部采用标准化种植,下地干活就是上班,那时农业的综合效益将实现最大化。”(记者王利强)来源:山西日报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新闻警惕!全国新增确诊57例,北京36例!山西多地发布通告:加强管控!忻州开展专项整治!涉及5地!忻州“拼命校长”,太拼了!忻州公安破获3起家族式重大贩卖毒品案!忻州摆地摊的注意了!整治占道经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