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程少为怎么样 https://m-mip.39.net/nk/mipso_8498647.html
编者按:围绕毛主席和党中央长征的故事,文献众多,不计胜数。毛主席和党中央从陕北到西柏坡在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页,但相关资料文献却很少,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文献,至今难得一见,本篇记叙性专文应该说是弥补了这一空白。毛主席和党中央从陕北到西柏坡的相关叙述记载迄今为止没有系统完整的资料,现有的都是各地说各地的事,且不尽一致。毛主席和党中央沿途都住在了哪里?经历走过了哪些蜿蜒曲折的道路?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一切激起我想完整走一趟的强烈欲望。年4月底至5月,我的探寻,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开始。因为所有的文献资料一致认为,毛主席从这里离开了陕北,踏上去西柏坡的路程。米脂县杨家沟村因是19世纪中叶陕北最大的地主集团聚集地而纳入世人的视线,这里虽然富庶一方却极其隐蔽。年,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最后4个月就居住在这里。早在年,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委员会访问了这个村子,年张闻天的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在这个村进行了调查。毛主席离开杨家沟时说:"杨家沟是个好地方。"从此杨家沟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成为了重要的一页。杨家沟村的马氏家族,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始祖马林槐从山西临县迁居此地,开始耕耘土地,艰难生存。后代以运输业发家。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全村有多户人家,仅地主就有55户,土改时已达72户,占有周围5个县的18万亩土地。几百年过去了,马氏子嗣现已经相传十六代。这个陕北最大的、全国罕见的地主庄园,已经成为马氏家族的象征。为防"回乱",同治年间在村西山上修建了有寨墙、寨门的扶风寨,以保护家族安全。年11月至年3月,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时进驻杨家沟,这里主要有毛泽东、周恩来旧居、十二月会议旧址及高级军事会议旧址等部分组成。毛泽东、周恩来就住在马氏新院。现在这里除了重要的旧居、旧址之外,大部分旧居、旧址都作为了农家乐使用。我们就在高岗和薄一波西北局旧址吃了午饭。

▼米脂县杨家沟扶风寨,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居住了4个月。

▼毛主席居住的杨家沟最大地主的马氏新院,图最左侧就是设施完善的防空洞入口

▼杨家沟扶风寨马氏新院毛主席办公居住旧址,年3月21日毛主席离开这里东渡黄河

根据文献资料,毛主席提出离开陕北的时间是年3月9日,毛主席同周恩来、任弼时把汪东兴和叶子龙找去,毛主席说:“中央前委商议,准备东渡黄河。因为现在全国各战区、敌占区斗争形势的发展对我们越来越有利,我们在大范围内已由被动转为主动了,你蒋介石赶我们过黄河,我们偏不过,在陕北拉着你的队伍转圈子。一年后的今天,我看过黄河的时机到了,中央再留在陕北就不适应了,把你们找来,就是商量一下,咱们什么时候过黄河?准备怎么过?具体由谁去组织指挥?”按照毛主席的指示,3月10日上午,汪东兴、叶子龙、廖志高召开了东渡黄河筹备会议,向有关人员传达了3月9日会议精神,会后大家分头开始准备。3月12日,汪东兴又召集开会研究有关东渡需要的渡船、船工、修船技术人员等具体事宜。为防止国民党飞机意外袭击,迷惑敌人,确保东渡的安全进行,还在川口渡口以北的葭县木头峪渡口、以南的碛口渡口、宋家川渡口、杨家店渡口、石岔渡口、延川渡口分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渡河演练,以掩护川口的渡河行动。按照党史记载,年3月21日,毛主席和党中央离开了居住了4个月的陕北杨家沟,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党中央从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21日和22日却少有记载或记载不详。我们沿着山间小路行进中意外发现了一块贴满广告的石碑,这块石碑帮了我们的大忙,解开了许多谜底。按石碑上的标识,我们找到了毛主席的一个路居地。21日当天傍晚,毛主席到达绥德县吉镇镇吉镇村,居住在有九孔窑洞的马家大院。

▼21日当天傍晚,毛主席到达绥德县吉镇镇吉镇村,居住在有九孔窑洞的马家大院。上方的那排窑洞是周恩来居住的

▼毛主席21日居住的绥德吉镇村马家大院。22日毛主席到了葭县螅镇刘家坪,当晚住在有七孔窑洞的任家大院。

3月22日,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到了距吉镇25公里的葭县螅镇刘家坪,当晚居住在有七孔窑洞的任家大院里。虽然这个地方就在黄河边上,但毛主席在这里虚晃一枪,顺河而下,3月23日上午,从刘家坪出发,中午来到了10公里外的吴堡县岔上乡川口村园则塔渡口。此时的渡口及附近已被中央警卫部队严密布防,同时为防备敌机空袭,不仅构筑了临时防空工事,还配备部署了当时罕见的防空炮火。修缮一新的大型木船,已停靠在岸边,万事俱备,只等主席的到来。中午时分,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到达渡口,就在河滩上吃了午饭。为防备夜长梦多,决定饭后一点开始东渡。当时的船工和其他人员均不知道过河的是何人,哪支队伍。我们一行站在毛主席登船的地方,目向远方发现对岸的登岸纪念塔,却在黄河东岸上游多米的地方,心生疑窦,渡口纪念馆的讲解员指给我们,这里河流平缓,毛主席的渡船正直到了对岸,以后东岸修建纪念碑时,一是因登岸地是民居,二是登岸点地下是碎砂石基础不能建设高大建筑,故只能向上选择地点建设,严重偏离了实际登岸地点。我想应该在现有纪念碑上,碑刻上这一情况,以防止后人误传误认,以维护历史事实的严肃性。

▼黄河吴堡县岔上乡川口村河段,图上方就是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右下方是园则塔渡口

▼这就是南北走向的黄河,右侧是陕西,左侧是山西,图上方左侧就是山西临县碛口镇寨的则山村

▼吴堡县岔上乡川口村园则塔渡口,毛主席就是在这里用过午餐,然后登船东渡黄河

现在川口村园则塔渡口已经没有渡船,一直酝酿中的大桥,迟迟未能建成,无奈我们只能绕行佳县,从佳县黄河大桥到河东岸后顺河而下。这段公路是我们全程遭遇的最为艰险的道路,导航没有提示,公路没有封闭,开始的路段虽然是修路,但路况还算可以,越野车都能通过,我们以为很快就会进入好路段,没想到越走越差,松软的路基,左侧是陡峭的山壁,挂满了摇摇欲坠的巨石。右侧是悬崖,悬崖下就是滔滔的黄河,稍不留神就会车毁人亡,不会有任何逃生的机会。向回走调头绝不可能。向前走,没有任何岔路,我们只有硬着头皮向前艰难的爬行,车轮下也是石头,汽车的底盘时常触地,回来一检查几近报废。60公里的山路走了6个小时,在接近绝望的时候终于进入坦途,当时的那种喜悦至今都难以形容,就是一种九死一生、死而复生的感觉。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了黄河东岸的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这里就是毛主席登岸的地方。在这里得知,平时这段河段水急浪大,但3月23日这一天,河水却异常平稳,而且渡船直接就能靠岸,这是当时的真实状况?还是传说?我们不想再去深究。能够确定的是,毛主席回首凝视着黄河西岸的陕北大地深情地说道:“陕北是个好地方!”渡河中发生了一件不得不说的真实故事,毛主席转战陕北时的坐骑白青马,在渡船行至河中间时,突然挣脱跳水向西岸回游,毛主席和众人大惊,因为计划中毛主席东渡后将改乘汽车,不知道白青马是心有灵犀还是先知先觉?虽然白青马游回西岸后又装运回来,但随后确实不再跟随他的原主人转战南北,在随后的双塔村,毛主席把它送给了马夫。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东渡就这样顺利结束了,转战陕北一年后的日子正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而东渡黄河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新起点,因为从东渡黄河起,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终于出现在了东方的地平线上。

▼黄河东岸的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但纪念碑不是毛主席登岸的地方,图左侧就是陕西吴堡县川口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

毛主席在黄河东岸登岸的地方是山西临县,属于晋绥解放区,当天晚上住在临县碛口镇寨则山村,寨则山村历史悠久,古称大同镇,碛口大同碛即由此而得名,在碛口未兴之前一直是该地区最早的商贸集镇,村里有一座"三层楼"坚固豪华,尽显奢侈,院落宽阔,上、中、下三院连为一体,下院大门两侧还各有偏院,全宅共有窑洞、房子50余间,另有马棚一处,四周围墙全部为砌石构筑,易守难攻,这就是巨商陈懋勇庄园,毛主席东渡黄河后第一晚夜宿于此,晚饭后与当地干群代表促膝长谈。

▼山西临县碛口镇,河汊向里走1公里就是毛主席路居的寨则山村,他在这里度过了东渡黄河后的第1个晚上

第二天,毛主席骑着老青马离开寨则山村,这是他最后一次马背上行军。毛主席在延安时一般不骑马,出门多乘坐汽车,当年张思德就是在汽车踏板上意外摔下,受伤才去了南泥湾。只是在最后一年转战陕北时又骑上了马。3月24日这一天的路程很近,很快就到了临县三交镇的双塔村,为什么他要在这里夜宿呢?因为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军委作战部和军委外事组的机关就设在三交镇双塔村。后委书记叶剑英、后方支队司令员杨尚昆在这里办公已经一年有余。我们也住在了临县,不过是县城。次日我们前去寻找双塔村时差点有误。因为我们不知道临县有两个双塔村,一个方向在正南20公里,也就是说是在我们从碛口镇寨则山村来临县县城的路上。一个是在临县县城的西北,距离下一个目标蔡家崖不远,当时我们判断毛主席不会走这么短就住下,应该住到了城西北这个双塔村,当我们开始行动时发现有误,及时纠正,避免了浪费时间,影响到后面整个行程。双塔村是个大村,革命旧址比较多,保护的都比较好,主要的旧址单独封闭式保护,其他的都和民居一样。国家拨款负责外表维护,房内归原居民使用和维护。

▼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双塔村中央后方委员会和军委作战部旧址

▼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双塔村毛主席路居旧址,中央在这里分为两路,一路经五台去西柏坡,另一路直接去西柏坡

▼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双塔村毛主席路居旧址,这是站在叶剑英居住旧址内拍摄

从双塔村开始,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分兵两路: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乘车经晋绥解放区前往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省阜城县城南村;杨尚昆率领中央机关和后委人员则直接前往西柏坡。第二天毛主席准备乘坐美制中吉普离开双塔村前,他专门去看了比他还大几岁的马夫侯登科,主席用的三匹牲口都是由他喂养管理,这几匹牲口被他喂得膘肥体壮,尤其是那匹老青马调教得非常温顺,主席骑在马上,他寸步不离。毛泽东抚摸着这匹跟随了他一年的老青马,不管马听懂听不懂,还是说了几句感激的话。然后拍着马对老侯说,你年龄这么大了,这匹马你以后就骑吧。毛泽东等乘车从双塔村出发,虽然那时候道路也不好,但总比骑马可快多了,很快就到达了到达晋绥解放区首府兴县蔡家崖,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晋绥分局书记李井泉恭候主席多时。蔡家崖离兴县县城非常近,这个地方比较富庶,党政军机关很多,俗称小延安。所以毛主席在这里待的时间很长,还兴致勃勃在这里看了戏,居然住了10天,如果包含走的这一天是11天。

▼晋绥解放区首府兴县蔡家崖全景,这里的地形地貌和陕北区别很小

▼晋绥解放区党政军机关旧址和新建的纪念馆

▼兴县蔡家崖毛主席路居旧址(图正中心这排房子)毛主席在这里居住了10天

4月4日,毛主席和中央机关从蔡家崖启程去岢岚,当天下午就到了岢岚县城,入住一个在南方经商的年盖的四合大宅院。接见了参加岢岚三级干部会议的全体同志,并留下"岢岚是个好地方"的赞语。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我们也有幸进入居住旧址参观瞻仰。

▼岢岚县城毛主席路居旧址,现在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就在此县

▼岢岚县城毛主席路居旧址,这个旧址保护的最好

毛主席5日从苛岚出发,中午途经五寨县用过午餐,当天下午5时许赶到神池住下。住的地方是原来的耶稣教堂,是年有瑞典牧师万尔恩兴建,其建筑风格独特,装潢考究,室内装有地板,至今仍然很坚固完好,是当时神池最好的建筑。神池因县城西北有一潭池水,名为“神池”而得名。6日早6时,毛主席慕名来到“神池”边散步。此神池水,实为地下泉水,冬夏不涸,落得“天上瑶池,地上神池”之美名。

▼神池县城毛主席路居旧址,是年瑞典牧师万尔恩建的耶稣教堂,当时是全县最好的建筑

▼神池县城毛主席路居旧址,神池因县城有一潭池水名“神池”得名。早上毛主席慕名来到“神池”赏泉散步

毛主席用完早餐后启程经宁武前往代县。毛主席在宁武县阳方口镇(多数文献记载是在宁武县城是错误的,并不属实。)用过午餐,当天下午登上雁门关。站在关楼之上毛泽东笑着说“中国这么大,长城长万里,凡是有关的地方,人们都说自己这里是天下第一关,也是后来人为祖上引以自豪的一桩事么!”谈笑间毛泽东一行人走下关楼,在关门旁的帝王洞短暂休息谈古论今,并欣然提笔写下“雁门关”。然后驱车来到代县县城,在老县衙后的阿育王塔同一行随行留影后,在距离塔几十米的一所宅院住下。实事求是的说这个路居地有些疑问,遍查中共党史和当时各种详细资料均无只言片字的记载,只有任弼时塔边留影在史料中有较明确的记载。而这个路居纪念馆的出现只是在近10年的忻州市新闻报道中偶然提及,现在正在修缮中。毛主席当年在雁门关和代县到底住在哪里?还需要进行查证确认。

▼雁门关帝王洞,毛主席曾在此休息,并欣然提笔写下“雁门关”。

▼毛主席路居的代县,中间为靖边楼,毛主席从雁门关下来以后就到了这里

▼代县老县衙和后面的阿育王塔,现在仍为代县县政府所在地

▼代县阿育王塔是为供奉释迦摩尼真身舍利修建的。记载明确传承有序,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代县老县衙后面,阿育王塔几十米远的一所宅院就是毛主席路居旧址,这个路居点令人生疑

4月7日,毛主席和中央机关从代县启程,,原计划当天到达五台山的台怀镇,车队在繁峙县通往五台山的山路上遭遇暴雪,但仍然继续前行。当车队行至山会村时,狂风骤起,雪越下越大,越积越深。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开路的警卫部队停了下来,向毛主席请示能不能在此住宿?毛主席问:“这是什么地方?”“山会村。”毛主席说:“山会?不好,不好!”于是车队继续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前艰难爬行。当行至伯强(当时村名叫霸强)村时,天色很暗,积雪很深,路很滑,路况十分危险。毛主席问:“这是什么地方?”“霸强”,毛主席听后高兴地说:“霸强好,霸强好,就在这里住下啦。”于是毛主席一行就留宿于霸强(伯强)村。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个地方发音霸与伯同音,并非改名而来。所有人未曾料到的是,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在繁峙县伯强村居然住了4天。直到4月11日下午,经过一个团的战士持续不断的清扫,山路基本具备了车队行驶的条件,毛主席才开始启程前往五台山台怀镇。车队行至五台山鸿门岩,这里是五台山的顶峰,海拔米,周恩来冒着寒风一直等候着车队的到达。傍晚在狂风呼啸中,车队到达鸿门岩。毛主席下车与周恩来互相搀扶着步行越过了峰顶雪坡险地,然后上车到达五台山佛教中心台怀镇,在塔院寺(也叫白塔寺)方丈院正北屋的东房住下。当晚,塔院寺老方丈请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品尝素茶,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询问鲁智深和杨五郎在哪座寺庙里当和尚。老方丈告知,鲁智深在菩萨顶当了7个月和尚,后因偷吃狗肉、醉打和尚而被放逐开封相国寺;而杨五郎就在五台山显通寺出家,杨五郎的大铁棍如今为镇山之宝。翌日,毛主席在老方丈和五台县县长张连奎陪同下游览寺院,见到一口比人还要高的大铜钟挂在那里,周恩来请毛主席撞钟。主席对周恩来说:“我们两人一起来吧!”二人一起推击木用力撞响铜钟。还有主席抽签的故事,传有各种版本,电影建国大业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五台山台怀镇,毛主席路居旧址就在塔院寺(也叫白塔寺)后面的方丈院,白塔中供奉着真身舍利

▼塔院寺方丈院正北屋东房是毛主席路居旧址,这个旧址的管理权不在寺院,归文管所

▼东房是毛主席休息的卧室,西房有他夫人和孩子居住。周恩来和任弼时住在院的厢房中

4月12日下午,毛主席到达河北省阜平县天生桥镇西下关村。多数文献都是毛主席直接到了城南村,因为看上去从五台山到城南村路程也不远。4月12日午后,先遣部队就到达了这个村子。村中有个饭店叫“同盛”,店主人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由他帮厨,准备晚饭,当然不管是他还是村里的人,都不知道是毛主席要来。晚饭做的是猪肉炖粉条、豆腐,炖土豆和萝卜干。还炖了红烧肉,主食是白面烙饼和两米焖饭。当天黄昏前,毛主席乘车进了村,就住在区公所办公室的西屋。现在保护的基础上,改建成领袖小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用以带动红色旅游。4月13日毛主席到达阜平县城南庄,被安排住在晋察冀军区后排平房,这所房子原先是聂荣臻在此居住。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在城南庄召开了中央前委和中央工委会合以后的第一次书记处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城南庄会议"。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突然遭敌机轰炸,在聂荣臻和杨尚坤的安排下及时进入晋察冀军区工兵连早已打好的永久性防空洞,躲过一劫。当天秘密转移至城南庄西北十几里的花山村,但表面上却加强了对城南庄的警卫防守,对内对外均声称主席还城南庄,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当时判断应有内奸,只能采取这种措施加以应对。

▼晋察冀军区大院旧址,毛主席就住在后排平房原聂荣臻住的房子里,主席在这里居住了一个多月

▼毛主席住在后排原聂荣臻住的房子里,房后就是永久性防空洞。遭遇轰炸后,毛主席转移到花山村

毛主席在花山村居住情况,被多数文献要么一笔带过,要么错误百出,所有记载描述毛主席在花山村是临时借助了一个村民房屋。我到达现场后,发现毛主席旧址的房屋结构与当地房屋区别较大,经过调查村民和细读研究旧址大院门口的文字说明介绍,寻找查询重要领导的回忆录和相关文献后可以确认,真实情况绝非如此。这个院落就是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称花山旧址,长期作为聂荣臻工作和生活居住的地方,并非当地村民房屋。位置极其隐蔽,建筑布局特别规整,永久性的防空洞距离办公室仅有数十米,在屋后一座小山里面,可以判断应有专业人员设计,在今天也绝不落后可以正常使用,整个防空洞弯弯曲曲穿越坚固的岩层,即使有工兵凿挖也需半年至一年之久才可完工,即使现在使用,完全没有问题。

▼晋察冀政府及军区旧址,称花山旧址,聂荣臻工作居住地,城南轰炸后,毛主席转移至此住了9天

▼晋察冀政府及军区旧址,称花山旧址,也是毛主席路居的地方,并非临时借用的民居

▼花山毛主席路居卧室,另外还有办公警卫和伙房及家属孩子的住房,毛主席在这里主要是等待访问苏联的通知消息

▼花山毛主席旧址房后的永久性防空洞

实际上从年到年的11年间,聂荣臻同志领导晋察冀军区,以阜平为中心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年1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迁驻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西北五公里的花山村,称花山旧址。在这10年多时间里,聂荣臻几乎没有离开过阜城,而且就长期住在花山。不仅日军极少涉足此地,即使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也始终未进入阜城。随着我军在全国主要战场取得的胜利,才迁至条件较好的城南居住。当轰炸发生后,把毛主席转移至花山村居住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不知道因为何种原因各种史料文献漏写或误传,这个历史事实应该纠正,回归真实。毛主席在花山村住了9天之后,于5月26日,乘车到达西柏坡。关于毛主席到达西柏坡的时间各种文献有两个,一种说是26号,一种说是27号,经过反复考究推算,应该是多数文献记载的26号。但大多数文献把西柏坡记载为平山县西柏坡,这有悖事实。当时这里为建屏县,年9月25日与平山合并后才统称为平山县,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可以这样称谓,就像北平当时不能称为北京一样。毛主席为何在阜平县城南庄待了这么长时间?所有资料文献也语焉不详、极少提及。真实的原因就是主席在这里等待苏联的指示,准备从这里启程,经内蒙、蒙古去苏联面见斯大林商谈建国事宜,毕竟我们没有建国的经验,如何使建国大业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西柏坡毛主席和中央旧址建水库时已全部拆除,这是年开始在原址北面山坡复原后的全景

▼当时建中央办公用房时,由于地形限制是一个大院和4个小院组成,并非是现在的一个大院

我们终于循着毛主席和党中央曾经走过的道路,到达了西柏坡。现在看到的西柏坡是一个崭新的西柏坡。中央机关迁至北平后,原遗留的几百间办公用房,本来是交给建屏县政府使用,但县政府并未搬迁过来,而是把建屏师范搬迁至此。年修建岗南水库时不仅建屏师范使用的中共中央旧址被全部拆除,即使西柏坡村也全部拆除,村民外迁到7个省23个村庄,仅仅有32户,人搬到了水库边上、离原西柏坡不远的柏坡岭,仍然叫西柏坡村。年开始在原址北面山坡上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构件等复原修建中央旧址也与事实不符。当时建设中共中央办公用房时,由于地形限制是一个大院和4个小院组成,并非现在的一个大院。水库建设时期,由于那个年代对文物的保护性观念并不强,还由于当时的房屋多是土石结构,一拆迁就毁,只有部分木质结构(房梁和门窗)得以保存。还有刘少奇等旧居于平反以后才重新复建,当时的材料已无,只能从当地寻找类似木料材料复建。

▼低水位的岗南水库,西柏坡村原址就在这烟波缥缈的水下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从这里走向北平

时至今天,我们并不苛求那个时代的人,能做到我们想做的一切,我们只要是真实的站在了共和国创始人曾经工作奋斗过的土地上,零距离的感受昨天发生的一切,我们就心满意足了。也许是偶然的巧合,也许是精心的安排,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毛主席和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三个年头里,三次重大行程都发生在3月:年3月18日,毛主席和党中央撤离延安;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党中央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到西柏坡;而一年后的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党中央又开始从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毛主席是如何去北平的?途中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又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敬请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