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炎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9473063.html 大家好,今天就是朔州(其实只有应县木塔)、忻州和太原的部分了,可能会包含一些对部分管理水平极度迷惑的操作表示下不满哈,可自行忽略。 摄于朔州市应县城应县木塔 例行放一个我自己镇楼 1.西风碧云 去往悬空寺的当天,先去了位于朔州市的应县木塔。 在亲自去到应县木塔之前,我对它的期待并没有很高,总觉得它的名声不过是因为建立于年代久远的辽代和没有使用钉子却屹立至今的奇特工艺加持,没有多少审美价值上的意义。直到真的走近木塔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对它的低估。 摄于朔州市应县城应县木塔 走向木塔的过程中,首先感到的就是塔体的庞大所带来的真真切切的规模感。塔身共高约六十七米,单靠数据可能还没有什么感觉,站在脚下却感受到国内建筑越往后越少有的以单纯的重量造成震撼的感觉。 然后就是塔身本身的节奏与韵律感。木塔八面均有字体、内容不尽相同的巨大匾额,一定程度上给完全对称的木塔带来了某种变化与新鲜感。此外应县木塔实际上有九层,却只有六檐,在外观上也因为屋檐的间距能看出明显的差异而显得并不那么单调和死板,稳固的木塔多了一点灵活的动态。 摄于朔州市应县城应县木塔 木塔本身的设计也非常大气,巨大的塔身、简单而缺少装饰的细节都带有辽代时期的放犷与豪迈,却也在层层塔楼的反复重复中制造出了某种因为齐整而显得精心制作的感觉,最下面一层塔楼做出角度自然的延伸与承托,更加凸显出塔楼结构所传达出的稳重。 于是便在被压倒的感觉中,绕塔行进一周。 摄于朔州市应县城应县木塔 由于木建筑的老化问题,应县木塔已经不再允许攀登,只有第一层对外开放。但相比于立刻吸引了注意力的巨大佛像,相比于那种硕大威严与金碧辉煌,更能引起我们兴趣的是附近已经严重褪色斑驳的墙画,好像那些似有若无的歌舞与骑射场景才是隐藏在佛背后的真正的人。 在木塔的院子里转了转,附近有一些细节处也还算讲究的小院落,但相比于木塔也显得失色,没有仔细观赏。 摄于朔州市应县城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曾被誉指为“断虹”。我个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个特别贴切的比喻,也许它的本意只是想要表达木塔的浑然天成与通天气势,但那些光影、那些色彩都太单薄也太轻飘了,不太能衬得上这座立誓“永镇金城”的木塔。它所缺乏的那一部分光彩也正是它的肃穆之所在。 离开应县木塔,乘车前往悬空寺。 摄于朔州市应县城应县木塔 2.一寸横波 在大同包车,途径忻州两座修建于唐代的寺庙,于傍晚抵达太原。 两座寺庙都位于广义上的五台山地区,却也都并没有进入五台山景区的核心地带,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也就躲过了多年的战乱与其他毁灭性的天灾人祸,较好地保留了唐代建筑的原貌。从大同行车四个多小时,总算抵达佛光寺。 摄于忻州市代县雁门关景区附近 就就算是附近吧…… 前往佛光寺的途中,先翻越了历史上曾将少数民族统治区域与汉族统治区域分割开来的雁门关。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看到雁门关本关因为真正的雁门关需要下高速再行二十分钟山路,然后再开始漫长的徒步攀登。考虑到自己的懒惰程度与日晒的强烈程度,直接放弃妄想。 两侧的山上,倒是也能断断续续地瞥见一些黄土夯就的长城遗存,其原始的材质已经暗示了年代的古老。 摄于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 佛光寺内部限流五十人,但就算有规定,甚至不让人进去先上个厕所也太过分了!所幸等待五分钟以后就有一群人参观完毕走出来,在漫长的跋涉之后终于得以进入。 佛光寺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唐代建筑,走进寺院就能立刻感到大殿的轩昂。站在入口处,大殿只是在葱郁的古树背后隐现,也为扑面而来的气概增加了一点森郁的古老感觉。 摄于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 经过一道保存至今的唐代石幢,走向大殿。 要登上一道狭窄漫长的台阶,才能窥见佛光寺大殿的真容。大殿本身的架构非常庞大,质朴的木门与毫无装饰的隼接处都显得硕大,却因为与大殿保持了适宜的比例,此外还有精心削制得非常锐利的棱角,多少增加了精致度,显得与大殿的气概相配,简单、质朴却绝对不显得粗糙。 摄于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 佛光寺殿内的造像形态保存完好,只是民国时期上的油漆质量过于坚挺,审美上又过于讲求华丽与热闹,在一开始多少显得与造型古朴的大殿不甚和谐注视的时间久了,眼睛就穿透到油彩下面,更多地感受到温厚得近乎于沉默的木头。 造像的精致程度同样没有特别高,整尊佛像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概括性的圆满感觉,从面部线条到服装呈现都显得非常流畅,没有什么波折,也就没有什么来打破这一种静寂的圆满。 摄于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 佛像背后也保持了唐代造像的特点,华丽的宝座上方饰有闪闪发光的火焰。只是这里的火焰要更温柔,更迂回,更强调流动生成而不是燃烧毁灭的那一方面,更强调寒夜取暖而不是强力威慑的一方面。在这样的盘绕中,我认出的是克里姆特那金黄色背景里的生命树。 也许是因为佛像的形态与色彩已经足够挤满寺庙,拱顶的设计是非常朴素的尖顶,这大概也仅仅是唐代流行的工艺方式,在国内的寺庙里面也已经属于罕见。 摄于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 佛光寺后院里的白塔修建于北魏时期,是国内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栋古塔之一。接近正午,山区的透亮空气放进来更明亮的阳光,更显出白塔身上那种阴影斑驳的苍老感。石塔也确实带有北魏建筑敦实和浑厚的风格。 离开佛光寺,去往车程一小时多的南禅寺。 摄于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寺 相比于佛光寺,南禅寺从规模上就要小上很多,但依然以古老的建筑与精美的木雕位列国内最重要的唐代建筑之一。南禅寺的管理也做得随意很多,小小的院落里种着温馨的花木,管理员工看起来也都显得亲切一些。 南禅寺的大殿,初看不是很起眼,细看还是会觉得别有风格。依然是朴素的榫接与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木门,对于这么小的寺院来说怎么也说不上气势,但石质的屋顶却显出了一致的古风,平直、沉重、线条并不精细,但也使这座寺庙多了一点坦率的底气。 摄于忻州市五台县南禅寺 在去往太原的漫长路途上,佛光寺与南禅寺就像那偶尔闪现出来的一寸横波,在广阔的湖面上只偶尔浮沉几次,却永远带着令人难以忘怀的气质。南禅寺因为名声更低微,修缮做得更草率,却也因此赢得了一丝刚好不算过分的淡雅感觉。 大殿里充满柔和的青绿、浅粉红与金色褪去后裸露出的木材本色,只有宝座依然保持着鲜红,鲜明地将许多立体度极高的饱满花朵烘托而出。 摄于忻州市五台县南禅寺 也许正因为南禅寺的小,因为它的不甚出名,南禅寺的室内布局也保留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不那么庄严宏大,却显得可爱可亲。佛像的座椅两侧,人物形态都非常的生动且生活化,面目赤红的金刚手中的宝剑已经失去,怒目的表情也因为双手的空荡变得更加戏剧化。 佛像左右是骑狮子与骑象的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好笑的是狮子的神情非常愉快,带着某种天真,象却显得丧眉搭眼,举止也更持重,一只眼睛黑漆的褪去也更增加了雕塑的故事性。 摄于忻州市五台县南禅寺 3.青山明月不曾空 在太原期待最高的地方,当然还是晋祠。 在我们这一行所到访的所有景点里面,晋祠可能是最能够看出不同时期历史痕迹的一处。晋祠的兴建最早甚至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是为纪念晋国的始祖唐叔虞公,在唐代与宋代都经历过非常大规模的扩建,也有一些寺庙属于明清以及建国以后的重建和修缮工作。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公园 进入晋祠,首先要徒步穿过巨大的晋祠公园,但在上午十点左右,公园里的树荫很少,大部分都无遮无拦阳光烤得白亮的水泥地也显得灼目,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刺激。 公园里的建筑多为较有诚意的仿古建筑,细节处有机械重复的感觉,但配色鲜明而不过分浓艳,排布错落有致,且因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感,作为免费的市民公园已经相当有诚意了。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圣母殿 在门口经过没完没了的几道重复扫码以后,终于得以进入晋祠。 首先要批评晋祠景区的是,晋祠其实整体规模非常大,内部历史与观赏价值极高的小景区又非常多,但景区内部安放的地图就非常少,标识更是做得奇怪,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指出来的全是几乎没有人关心的边缘景点。我们一进去就懵了,还是在询问工作人员后才弄清楚基本结构。还有就是晋祠里的野生讲解员又表现出了令人厌恶的傲慢。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三晋名泉” 顾不上捋清楚建筑的时间与布局关系,首先沿着笔直的大路走向水镜台。 水镜台是建立于明清时期的戏台,有趣之处在于它的前台为明朝建造,后台为清朝建造。前台以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强调背景色里柔和的浅黄色后台则没有太多的色彩,只以极度精致的动物与花卉的纹样,像沉重的画框一样框住戏台。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水月台 走过戏台,就是晋祠内部最负胜名的圣母殿,兴建于宋朝。如果说之前的建筑展现出的更多是一种豪迈的气度,那么晋祠所展示出来的大概就是极度的精细与优美,只是圣母殿也只还刚刚开始了摸索的状态,还显得不是那么确定和成熟。 比如远远望去,大殿的精细程度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琉璃瓦的颜色是清亮而纯粹的青蓝色,掺杂以更冷静也更高雅的灰色,屋顶上的鸱吻也采用更温和淡雅的蓝绿色调。气度依然是不凡的,也还没有更往后的极尽奢华,但已经开始变得更矜贵、更雅致了。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圣母殿 也许正是因为处在摸索的阶段,圣母殿以及周边的设施包藏了许多古中国建筑史上留存至今的孤品。抵达圣母殿先要经过所谓的“鱼沼飞梁”,外表上看起来普通,但如果俯瞰的话就是一座十字形桥梁这样的设计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还是独一份。 此外,远远就能看到圣母殿柱子上立体的盘龙,同样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孤品。也许因为早期的盘龙还没有发展出那么富贵的体态与那么端庄的姿态,又是细节毕现的立体雕刻,还带有一丝属于蛇的阴冷感觉。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圣母殿 走到圣母殿的近前,也已经能够观察出大殿内部的改变。大殿依然保持着高大开阔的感觉,但梁柱上都有了较为精细、线条也比较柔和曲折的雕刻。匾额的方式比起之前看到的各处都保持一致的饱满字体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基本上都是留白变多,显得更加干净。 只有正殿的匾额依然保持着满满挤占的字形,但却是描金的,而不是那么深浓而有存在感的黑色,在已经褪成淡蓝色的木板上显得柔和。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圣母殿 圣母殿是为纪念唐叔虞公的母亲修建,开始名为“女郎祠”,然后供奉的人物也随着殿堂一起走向了老迈,也拥有了更为卓著的地位。殿内现在已经不可以入内参观,内部共有41座神态、身姿各异的侍女塑像,因为光线昏暗和距离遥远,观看受到一定影响。 其中最出名的是下图左边第二位低头含笑的侍女,因为半边脸带笑容,半边脸带忧愁,被梅兰芳称为“双面俏佳人”。实际上我个人并不很喜欢这一尊,在看过清晰的照片以后会觉得侍女的面目过分男相,又因为唇角笑容的骤变而显得十分……奸诈……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圣母殿 始建于西周的晋祠非常讲求风水,整座院落以圣母殿和入口的山门为中心线,向左右分别画出两层半圆,其间掺杂着泉源与古树的调适。外层的半圆实在过于庞大,景点不但稀疏,而且敷衍,在炎热的正午也就都是凭缘分观看,内层的半圆是完成了全部的参观。 圣母殿两侧都有上山的台阶,从上面可以完整地俯瞰色彩清凉的屋顶,屋脊上淡黄色的雕花显得薄而透光,带有真正花瓣的质感。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圣母殿后面的山上 与雁门以外的豪放路线相比,太原当然已经是一块更精密却也更温顺、更开化却也更拘束的土地。因此晋祠的美在第一眼上可能是缺少了一点力量感与震撼性,但在反复的绕圈与寻觅中,它的巧妙却会一层一层地剥下外衣,逐渐显露出那些需要凝神细看的灿烂与需要驻足静观的精益求精。 下山以后,圣母殿左侧就是著名的难老泉,是晋水三个源泉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其中的流水也确实是奔涌不息,活跃且清亮。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难老泉 圣母殿右侧,与之相对的善利泉就是所谓的“晋水第二源泉”,相比于难老泉就可以看出明显差别,一眼望不到井底,井里幽黑而静寂,几乎看不到也听不到什么活跃泉水的迹象。就,好歹也是个半湿润区,日子怎么就这么不好过…… 两座泉源处都设有圆润精巧的八角亭,然而更引起我注意的不是亭台的构建,而是柱头直通的那一圈砖石绘画。在国内比较少见的是,绘画之间没有太强的关系,大部分都是纯粹的抽象线条,仅仅靠变化有致的形态与古雅的色彩就足够动人。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水月台细节 难老泉后面是纪念河神的水母楼,二楼不开放参观,但门口的说明还特意介绍了二楼的罕见藏品,这不是……贱……吗。一楼大厅的设置非常简朴,没有什么额外装饰,狭小的空间只突出一尊闪着柔和金光的水母像,是面目温和的朴实女性形象,并没有名称所暗示的灿烂与飘逸 沿路绕完左侧的景点,返回圣母殿,继续前往右侧景点。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水月台 左侧的其他景点还包括晋祠里面的小博物馆、美术馆与文创店,作为复原的建筑也算比较讲究,但夹杂在真正完全出于人工与虔心的建筑中间,怎么都还是觉得那一层花纹充满了“打印感”,不但带有机械化的完全整齐,而且质感过于光滑和反光。 博物馆和美术馆里展出的都是当地大师的水墨画作,在我看来却有点“美则美矣无甚灵魂”,花鸟与山河都没有显示出个性的痕迹。唯一驻足观看的扇面还是平山郁夫的作品,翠竹很好地中和了金色扇面的华贵感,金色的背景也反过来使竹叶显得更为鲜亮,更富有生趣。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美术馆 平山郁夫作品 晋祠内部的文创产品和咖啡厅都比较拉胯,模样丑,品类多而无当。原本想要简短休息的我们也毫无办法,继续去走右侧的半圈。 在善利泉之后,就是晋祠的起源地唐叔虞祠,现在的形貌是明清两代修缮的结果。可以发现,晋祠内有许许多多墙壁上挖出对称的圆形窗洞的设计,在别处就算也有类似设计,却也不如这样的规模引人注意。唐叔虞祠是鲜红的颜色,显得更像……《西游记》里的土地庙而据考证,晋祠建筑真的就是那座土地庙的原型。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内部陈设并不华丽,大门的设计却带有几乎是感人的精致。方正的分割带来了某种清晰有序的秩序感,在折叠出层次,流畅的走兽形体之上是纤毫毕现的花木形态,背景的墨绿色也毫不敷衍,发展出流畅且自然的纹路,大概就是富裕年代极尽精细的那一种美。 唐叔虞祠再往外围走,是一个精巧的小亭台,连说明都没有找到。但相比于之前看到的精巧雅致,它所传达的就是一种毫不张扬的富贵感,色彩对比较为鲜明的盘龙,承托起的廊柱却充斥着缺乏实体的流溢色彩,虽然已有褪色,依然能看出都是沉稳的暗红、青蓝与漆黑,也便有重量承托上面更加鲜亮的斗拱。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不知道是哪里啊 在建筑之外,晋祠的自然环境也充分显示出其古老程度。整个晋祠内最为著名的就是一棵栽种于唐代的槐树和一棵栽种于周代的柏树,可惜晋祠内部的指示实在是做得太差,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棵是哪棵。 在经历过格拉纳达的祛魅之后我其实也不再觉得这个问题有多么严重的意义,它的每一寸叶片早已见识够了世间所能发生的一切,并将它所能表达的一切回馈到了空气之中,我也不是一定要见到它的真容,才能感受到悠久的真正含义。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一棵已然成精的古树 晋祠内还有一处唐碑亭,靠近唐叔虞祠。碑亭的外表非常简单,平平无奇,其中的碑刻却是李世民征战胜利后返回长安途中留下的亲笔题刻。碑刻有磨损,字体也不见得多么优美,但历史也因为手迹的保留而变得更真切,更人性化。 午后,炎热的感觉制造了某种压倒一切的静寂感。我们就站在这里,企图捕捉到这位古老君主的一丝真实存在的痕迹。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唐碑亭 正是无比调和的整体氛围使得晋祠成为难得一见的精品。因为有古老的泉水与树木作为背景里的承托,作为常绿常新与奔涌不息的代表,阔大与精细都在这里找到了适当的表达方式。面对这样令人惊喜的前代建筑,修缮者也应当具有了足够的敬畏之心,因为任何粗制滥造的建筑在这样调和的园子里是没有容身之处的。因此频繁扩建与修缮并没有对它造成什么损害,而是永远在以最切实的方式,不断地延续着它的生命力。 下午两点左右,结束晋祠的游览,准备打车前往天龙山石窟。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圣母殿 离开晋祠以后,我们太原之行的糟心系列才刚刚开始。在出租车上晃悠了四十分钟,经历了漫长的上山与过桥过程,却突然被景区工作人员拦下,告知私家车一律不允许入内,之后还有十三四公里的山路,要想前往只能乘坐公交车。 其实天龙山石窟,原本值得一看的也就是刚刚从日本回归的国宝级佛首,整个石窟的官方景区照都显得草率,我们也不是一定要去。不允许私家车上山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们已经开了四十分钟没有岔道的山路,请问在山下立个告示,是很难吗???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 展现一下细节的工艺水平 公交车中途不停,唯一的车站位于打车的起始地点。出租车司机见势加入了赚钱不要脸行列,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选择,要么现在就下车,要么就开下山以后付往返费用吧! 就在这个时候,公交车带着它那拯救世界的光彩开了过来!然而在一眼就能看出我们被突然拦截,司机也明显不打算就这么带我们下山,景区工作人员需要至少一分钟的时间打开路障的状况下,竟然在我们的各种说明与示意下没!有!开!门!当然公交车应该有固定停靠站点,但在景区通知不当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完全没有主动和司机沟通的意思,而司机在明显是我们信息不畅的情况下,这么做是不是又过于缺心少肺了呢。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 继续展现细节 最后,终于下山的我们已经感到很疲惫和气愤,由于高温暴晒,还有往返路途、和司机还有客服交涉的过程都非常耽误时间,已经下午三点但没有进食,于是直接放弃了天龙山石窟的游览。所幸之处,唯独是青山明月不曾空。 当晚,我们的咒骂还仅仅针对景区的管理与司机的乘人之危,没想到在太原的最后一天还有了新的麻烦。 摄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圣母殿 这是一个盘龙的细节 4.古血生铜花 山西省博物院,是我们寄望过高的一个景点。实际上山西全境的文物都以建筑为最大特色,出土文物比起西安与洛阳相差甚远,总体上质量说得过去,带有少数民族的独特风韵,但规模实在是算不上大,又有很多展厅正在维修不开放,更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其中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就是这一套石棺,年代为隋朝。从立柱清晰又规整的纹饰就能看出中西合璧的气质。石棺的正中间有一组雕刻,两位人面鸟身的祭司正在点亮圣火。实际上墓主人与波斯商人有较强的来往,从而在他们的影响下信奉了来自波斯的拜火教。 摄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山西省博物院 在正面设计之外,石棺的背后也布满了极具故事性的雕刻,人物的形象与衣装都说明当时的太原与西亚地区具有频繁的来往。 因为雕刻的立体度低,拍出来不是很显眼,肉眼效果却觉得带了一丝古拙。比如两侧的动物形象虽然概括而符号化,却显得极其柔软蓬松可爱令人想要抚摸实物左侧的神鸟端端正正、煞有介事地吐出一朵火云,右侧的鹿角也具有流云般的抽象与飘逸。 摄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山西省博物院 博物院最有名的镇馆之宝,就是这一尊西周时代的鸟尊。首先是回眸的姿态较为独特和生动,然后就是那一种几乎是感人的精细感,整个形体圆润而流畅,鸟羽的呈现与抽象纹路夹杂,在灯光的照耀下也具有了羽毛的闪烁质感。 更能引起我个人兴趣的是再下面那盏汉代的雁鱼铜灯,不那么精巧,却具有某种鸿雁西飞的气概,不多的雕刻已经很充分地呈现出了鲜活的姿态。此外独特的设计也可以减少室内烟尘,起到环保的作用 摄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山西省博物院 博物院的青铜展厅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青铜器,工艺水平、单件器皿和整体藏品的规模大小与悠久程度都比不上河南省博物院,倒是发展出了一种颇为独特的清奇诡异的风格。具体的图片在下面也会有所展现。 至于建筑展厅,可能因为实在是难以展现,大部分只是木质的建筑模型,并不能算精美,很快就看过。 摄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山西省博物院 壁画展厅里基本都是复制品,打印技术比较原汁原味,只是光感上会觉得过于光滑。之前由于光线与位置过高,无法清晰地欣赏到的寺院壁画也在这里找到了清晰的样本。以及大家知道千手观音……他本来也是千头的吗!!! 玉器与瓷器厅的展品可想而知,全面落后于河南省博物院,但到明清时期也发展出了一种别样的富贵精致感。比如这只清代的瓷碗,暗红色的浓郁花朵在描金的加持下更显华丽,而洁白透光的质感又为此增加了一丝洁净与剔透,不至显得过于浓艳。 摄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山西省博物院 皮影戏的展览也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人物形象在明亮的打光板上纤毫毕现,服饰非常华丽和精美,舒展的纹样与袖口裤脚的细小纹路形成美妙的结合,家具的呈现也显得鲜明而雅致。 离开博物院,来到山西督军府旧址,现在作为晋商博物馆开放参观。 摄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山西省博物院 晋商博物馆本身的展品比较普通,基本上都是图片,有一些晋商的遗留比如钱币、算盘、地图,整体质量不高,很快就看过。 督军府的建筑本身,却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想。首先就是规模非常大,单独的建筑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其次就是中西合璧的设计,多了砖石的坚固稳重,却没有失掉细节处的精细,虽然相比于真正的传统中式建筑也已经趋于简化和机械化,类似于装饰性与实用性之间的一个平衡。 摄于太原市迎泽区晋商博物馆 督军府内部的装潢基本上是全西式的,石头走廊里点着圆形的顶灯,非常适宜拍摄复古(啊呸,闹鬼)风格的照片。有一处巨大的会议厅的天花板沿用了中式的藻井设计,墨绿与鲜红色的图样形成了某种规模感,也显得非常华贵。 结束晋商博物馆的参观,回到旅店休息。 摄于太原市迎泽区晋商博物馆 一张闹鬼风格的照片示意图 由于山西省政府临时出台的反智政策,所有行程码显示有星号城市的突然不许进入景区我们只得修改旅行计划,提前返家。当天下午四点半,躺在床上愉快准备午睡的我们突然扫到一个网页,从太原出发的所有进京旅客一律需要48小时核酸。 北京市政府明确表示没有此规定,另外江浙沪包括天津等地都没有此规定,更何况山西全省无病例,但他们也无法限制山西省的规则,甚至无法进行沟通。其实做个核酸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那就做呗。 摄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山西省博物院 一个清奇诡异风格的青铜器 但在终于确认了必须要做的消息后,医院早已下班,医院没有人接听。打电话给太原市的市政热线,得到的答案永远是“我们不知道,这边建议您自己预约试试呢”“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解决”“这不属于我们的工作范围”。我们要求来一个更清楚情况的人进行解释,就是“我们不知道领导的联系电话”于是气得开始破口大骂,对方表示“还有呢?” 在南京市民的建议下报警,然后及时发现警方想要控制我们的自由行动呢。 摄于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院 此处开奖!!!! 与此同时,酒店内部却没有做出任何提示,还在继续疯狂降价,山西全省的“江浙沪免票”的活动也依然在进行,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套娃的典范了。 太原的糟心系列,仔细想来,最为愤怒的还不是政府部门的莫名其妙,而且同样作为受害者的基层工作人员,就因为手里握着那么一点点小权利,反过来成为助纣为虐的加害者。总有人说他们是无辜的执行者,可一位遵纪守法、在低风险地区流动的无辜游客又能够找到谁呢?任何满嘴谎言、不讲人话、从来不知向上级反应情况的执行者实际上都是加害者。 摄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山西省博物院 早就已经无话可说,于是也迅速开溜了。晋阳已陷休回顾啊。 钟皓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