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素有“晋北锁钥”之称,为山西省省辖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北邻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吕梁、阳泉,西隔黄河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相望,东倚太行山与河北石家庄、保定接壤。 忻州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主要河流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辖区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属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市,常住人口.53万(年)。 忻州是旅游热区,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等著名景点;拥有“摔跤之乡”、"中国八音之乡"、“中国杂粮之都”、“双拥模范城”、中国观光旅游投资竞争力百强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县”、“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等城市名片。 忻府区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纬38°13ˊ——38°41ˊ,东经°17ˊ——°58ˊ,东西55公里,南北43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东连定襄,西邻静乐,南靠阳曲,北依原平,总人口约人(年)。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府区是山西省重要交通枢纽,北同蒲和京原铁路纵贯南北。是二广高速、忻阜高速、忻保高速及国道重要的支撑点。 春秋忻府区地域前期为狄戎所居,春秋后期属晋,三家分晋后属赵; 秦庄襄王三年(前年)“王齿乞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则在其辖境; 两汉时期遗址为并州太原郡阳曲县(治所在定襄县境内)所辖; 东汉末,袁绍父子占据冀、燕、青、并四州,而并州以北郡县因连年战事频仍、羌胡大扰,早已人民流徒、十室九空; 曹操消灭袁绍后,曾于建安十八年(年)将并州归入冀。不久着手“迁聚塞下流民”; 于建安二十年建置新兴郡,在今(忻州豆罗镇麻会筑“建安城)为其治所。与此同时,将原在内蒙包头市西北、下辖九原等十县的五原郡撤并为一个九原县,移治所于现在的忻州城。不久新兴郡治所也迁于此地。 建安二十一年(年)曹操曾将迁入并州腹地的匈奴分为五部,部酋均以帅称之; 晋武帝太康十年(年)司马炎改五部帅位五个都尉,诏令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生育岚县的刘渊为北部都尉,占据新兴郡一带,九原县自然在其下辖; 晋明帝永兴元年(年)刘渊称汉,并州之地则几乎尽其所有了; 东晋后期政权更迭,新兴九原县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占据(~年);北魏在芝郡村建平寇县(属新兴郡),在三交镇建三会县(属肆卢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年)在奇村与辛庄设置肆州; 北周灭北齐将肆州移置雁门广武; 隋开皇五年(年)因避讳太子杨广讳改称广武为代州;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年)置忻州(治所九原城),是忻州这一称谓产生最早的时间。同时将奇村一带的秀容县移置这里; 隋炀帝大业二年(年)撤销忻州,将秀容县划归雁门郡(开皇初曾重置新兴郡但很快废置。大业四年将秀容县改隶楼烦郡; 隋恭帝义宁元年(年)曾复立新兴郡; 唐高祖李渊立国,于武德元年()改为忻州; 玄宗天宝元年()又改为定襄郡。肃宗乾元元年(),又复为忻州;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的统治; 宋为忻州。宋太宗至道元年()分天下区划为十五路,忻州属河东路; 金代属河东北路; 元代属河东北路,在太原府辖下,领本境秀容、定襄二县。至元二年()秀容省入忻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七月升州为九原府,以崞、代、台、坚四州来隶,四年复为忻州,领二县; 明代为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省入,领定襄一县; 明元帝永兴二年(年)同时设置秀容郡和秀容县; 清代为忻州。顺治、康熙期间继续为太原府辖; 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定襄、静乐二县; 民国元年()废州为忻县。十九年废道改由省辖; 年设忻县专署、辖忻县等若干县; 年12月1日忻定县合并,治所忻州县,属晋北专署; 年8月1日忻定分治、忻县属忻县地区行署; 年9月24日撤县设市、仍属地区行署; 年1月撤地设市,原忻州市改为忻府区,隶地级忻州市。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