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 您好感谢 在忻州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李俊明站在忻州五年发展的历史当口,站在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对关系我市发展全局、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十个重点问题作出了回答,解决“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 第一,对我市所处发展阶段怎么看?怎么干?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拉长了看,更有说服力。“十二五”之前的三十年,即从-年我市GDP总量只有年是全省第10,其余均为倒数第一,“十二五”期间才稳定在第10位;GDP占全省比重,有20年在4—5%区间,到“十二五”期间,才稳定突破5%,且逐年上升,年达到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前2年一直在5%以下,到“十二五”时期的年才突破5%,占5.1%,年占5.22%。数字表明,忻州的“十二五”是重点指标明显进步的“十二五”,是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奋斗的“十二五”。从发展阶段看,我市年工业化率为42.1%,城镇化率为44.6%,“十三五”时期我市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同时也是脱贫攻坚冲刺期、全面小康决胜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十三五”时期我市处在“四期叠加”、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重要发展阶段。 怎么干?就是要勇于抓住“四期叠加”的机遇,缩小差距、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提质增量。什么是机遇,抓住了就是机遇;什么是挑战?抓不住机遇就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把握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内涵变化和实践要求,这是对我们干部队伍有没有能力、能不能担当、会不会创新的重大历史考验。 第二,对我市发展短板怎么看?怎么干?“十二五”期间,我市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发展速度都有显著提升。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大类2项指标,制约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还存在四块突出短板:一是人均GDP,实现程度9.5%,差目标值60.5个百分点;二是科技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实现程度5.2%,差目标值94.8个百分点;三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程度24.8%,差目标值75.2个百分点;四是单位GDP能耗,实现程度54.9%,差目标值45.1个百分点,四项指标远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直接影响我市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显示,我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总体在全省中下游,更多的是在下游。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省低8个百分点左右。年我市全面小康进程为7%,慢于全省7个百分点。 怎么干?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三个突破”的部署和要求,狠抓县域突破、区域协调,狠抓科技投入、创新驱动,狠抓动力转换、突出文化产业,狠抓节能降耗、绿色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 第三,对我市脱贫攻坚怎么看?怎么干?我市是全省唯一横跨全国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区的贫困大市,国定贫困县11个,占全省6个的0.6%;贫困村个,占全省的27.8%;贫困人口5.万人,占全省的15.2%;在全市2.5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约80%、2万平方公里是贫困区域,具有典型的区域性贫困特征。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特别是贫困县和贫困村在全省最多。贫困县多、贫困村多,比贫困人口多更难,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大、资源更多,尤其整村搬迁难度更大,我市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怎么干?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在忻州,做决策,优先脱贫攻坚;办事情,突出脱贫攻坚;动资金,保障脱贫攻坚;用干部,挂钩脱贫攻坚;抓考核,强化脱贫攻坚。做到一切围绕脱贫、一切为了脱贫、一切服从脱贫、一切服务脱贫。就是要将脱贫攻坚与其他重要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考核;就是要坚持脱不了贫是失职、干不好脱贫就是不称职、脱贫中有问题不解决就是渎职的责任要求。总之,就是要实施好“”脱贫攻坚策略(坚持立志、立业、立状“三立”,坚持“六个精准”扶贫机制,落实“五个一批”脱贫行动计划,实施九项脱贫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四,对我市工业支柱产业怎么看?怎么干?从我市现有工业四大支柱产业看,年煤炭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61%,装备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2%,铁精粉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57%,电力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6%。除电力外,煤、铁、装备制造的科技附加值普遍不高,面临去产能、降成本的严峻考验。全市工业总量小、重型化、能耗大,工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5.08%,重轻比为98.:1.7,单位GDP能耗高达2.56吨标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十分迫切。 怎么干?就是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坚持产业化集聚、园区化承载、项目化支撑,建设六个产业大基地,建设八个特色小基地。六大基地、八小基地,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符合标准,可以及时纳入全市盘子中加以推进。二要依靠新技术、新工艺,做优产品链,拉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畅通物流链,改造提升煤、铁、电、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加快煤炭“六型转变”,推进煤化工、煤电一体化建设,以智能化提升铁精粉深加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新能源电力,努力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三要把铝产业建成我市第五大支柱产业。我市铝资源全省第二,氧化铝产能占全省的16.%,在建的占全省的55.6%,产量占全省的0.6%,有基础,前景好。实施好中电投山西铝工业项目和同德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到年可形成万吨氧化铝、万吨电解铝、万吨铝合金的产能,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强基的新支柱。经测算,如“十三五”实现规划目标,可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届时GDP总量亿元的10%,完全具备支柱产业占GDP5%的标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完全能够把铝产业培育成我市第五大工业支柱产业。 第五,对我市农业农村怎么看?怎么干?我市农村最大的特点是村多、村小、村穷。全市共有个行政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7.%;乡村人口17.1万人,一个村平均5.9人;户籍人口50人以下村庄4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省的69.%,占全国的58.2%。从现阶段看,忻州农业基础弱,土地质量差,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从比较优势看,我市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杂粮之都”,岢岚是中华红芸豆之乡,五寨是甜糯玉米之乡,静乐是中国藜麦之乡,神池是中国亚麻籽之乡,全市羊饲养量近万只,具有大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怎么干?就是要做大优势、创出品牌。在农业发展上,一抓粮,打好中国杂粮之都牌。二抓羊,发展好羊产业。三抓农业“第六产业”,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是一个方向。应用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推进种加销、养加销,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具有忻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建设服务太原都市圈、服务京津冀的绿色有机米袋子、菜篮子。围绕农民增收,坚持产业开发、转移培训、农村改革协调推进,使农民的产业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在农村建设上,与新型城镇化统筹,与农业现代化同步,与城市同时实现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清洁四大工程,全面做好清扫保洁、垃圾处置、四堆清理、村容整饰等工作,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 第六,对我市文化旅游怎么看?怎么干?我市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富集度高,知名度大,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有五台山和长城(忻州段)两处世界遗产,国字号十大类景点景区54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2项,占全省件的10.2%。但又是文化旅游经济小市,年国内旅游业收入.亿元,仅占全省的8.5%,排第8位,与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怎么干?就是要叫响世界品牌,做好龙的文章,讲好忻州故事。要“举龙头”,突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全力打造中国佛教第一圣地、山西表里山河第一山、山西对外交流开放第一窗口、山西人民心中第一名片;要“舞龙身”,以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长城为龙身,提升各类景区的文化内涵、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忻州文化旅游业的新优势。要“挺龙胸”,将芦芽山风景区打造成“北方香格里拉”,突出其自然山水和生态文化旅游特色;要“活龙水”,统筹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和四大温泉、高原天池,打造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使我市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大市、经济大市。 第七,对我市城镇化建设怎么看?怎么干?我市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化率44.6%,比全省低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4.6%,比全省低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50万人,没有一个县城人口达10万。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全省为1.2,我市为1.06,低0.17个百分点,制约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影响农村人口转移流动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怎么干?就是要全面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加快推进忻定同城化建设,推进忻定原组群发展,主动融入太原都市圈。要以“创卫”为基础,“创园”为重点,扎实开展“五城联创”,发挥集合优势、集成效应,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让我们的城市净起来、绿起来、靓起来、快起来、美起来。 第八,对我市交通怎么看?怎么干?要想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快路快富。近年来,我市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五台山机场建成通航,是我市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的标志性工程,是我市建设旅游大市的重要支撑,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元素。但从全市交通体系来看,目前突出的问题是,虽然线路长、种类全,但却没有形成枢纽,属于过路经济,而不是枢纽经济,比较效益和综合效益差;建成了高铁路,但坐不上高铁车,路通车不通,处于“高铁之困”。 怎么干?就是要把高铁建设作为忻州开放发展的生命线工程,举全市之力,抢抓机遇,构建大开放的交通格局。从布局看,我市公路、货运铁路难以形成枢纽,而高铁最有可能形成“十字型”交通枢纽。为此,向南抓运营,推进大西高铁原平—太原段开通;向北抓开工,推进大西高铁原平—大同段早日开工;向东抓前期,推动保定—五台—忻州高铁上马;向西抓规划,争取西延过保德进西部,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东南西北,四线齐抓,四箭齐发,推进我市高铁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五台山机场要在管理好机场、服务好旅客、规划好航线、发展好临空经济上下功夫,加快机场快速通道建设,推进航空口岸开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全力支持滹源通用航空项目建设。加快“三纵两横一环”高速路网建设。完善神池、五寨、岢岚铁路运煤专线,加快推进河曲、偏关、静乐铁路运煤专线建设,建设铁路、公路、航空立体综合交通,打造全国地区级交通物流节点城市。 第九,对我市水生态怎么看?怎么干?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市是大山大水大生态,是滹沱河、汾河、桑干河三河源头,但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的问题同时并存,生活上喝不上水、生产上用不上水、景观上看不上水、生态上受不上益的问题同时并存,水近、水少、水脏、水漏、水失的问题同时并存,群众靠天喝水,农业靠天吃饭,尤其贫困山区群众安全饮水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成为制约我市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又一重要短板。 怎么干?就是要强化水安全、水生态意识,严格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全力抓好水安全、水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即以工业和城镇供水为重点的骨干水源工程,以农业灌溉为重点的农业节水工程,以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饮水安全、防洪保安为重点的民生水利工程,以三河流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以实行最严格的“三条红线”制度为重点的水资源管理保护工程,以中水、雨水、矿坑水为重点的新水源建设工程。这里强调,实施滹沱河等三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要抓好综合治理,将水生态的保护、开发、利用统筹起来,将园林、文化旅游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起来,将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扶贫、住建、民政等部门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统筹起来,按照统一规划,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流域治理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的有机统一。 第十,对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怎么看?怎么干?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始终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表现为五个“不容忽视”,即腐败增量问题不容忽视,“基层纹丝不动”问题不容忽视,涉纪重复访问题不容忽视,“四风”变异反弹问题不容忽视,“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压力传导不够的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董洪运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给我市造成广泛而恶劣的影响,我们要汲取深刻教训,坚决同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市委相信,忻州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能够痛定思痛、警醒奋起,积极投身到建设忻州的伟大实践中。 怎么干?就是要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踩着不变的步伐,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各级党委(党组)和纪委(纪检组)要深入推进“两个责任”落实。要牢牢牵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党委(党组)书记要自觉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失职就要追责”的意识,切实把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正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格纪律审查,始终保持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健全“五项机制”,开展涉纪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推进“六权治本”,进一步完善并落实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持之以恒反对“七个有之”,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深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坚持不懈反对“四风”,推动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实现弊革风清,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全力推动廉洁发展。 来源:《忻州日报》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