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六洞 相传金山有六洞,分别为金洞、银洞、铜洞、铁洞、硫磺洞和蜜蜂洞。其中的金洞和银洞日出斗金斗银,是尉迟恭驻军的军饷之源。 喜开宝洞 唐朝初年,大将尉迟恭奉唐王之命,率领一支军队驻扎在金山山麓,又设南营(在温村乡)和北营(在原平),与中军营互为犄角,以抵御突厥的侵扰。当时,天下初定,赤地疮痍,老百姓仍然处在饥寒之中。尉迟恭的军队每日耗饷巨大,军费难以筹集,向当地百姓征收吧,他又于心不忍,因此整日为此事愁烦不已。 有一天,尉迟恭满怀愁肠步出营门,信步登山。但见金山峦重嶂叠,万壑千岩,云烟燎绕,鸟鸣虫言,景象倒也幽雅。然而缘山麓远眺,荒野茫茫,白地万顷(从金山山脚起,东向定襄,均为盐碱地,因而地表呈白色),其间点缀着一些村落,也是炊烟稀稀,生气寥寥,兵灾战祸的伤痕尚未抚平。忧国忧民的情怀袭来,使这位疆场叱咤的大将无计可施,不禁仰首发出一阵叹息。 就在这仰首叹息之际,他望见高崖之上有一块平石,石头上盘坐着一位青袍道士。尉迟恭心有灵犀,就向这位道士走来,只见这人白眉皓首,长须冉冉,怀抱一柄长拂,心无旁笃地闭目打坐,身旁石上还放着一柄七节金鞭。尉迟恭心知此位道士必是异人,上去恭身行礼,求他指点迷津。这位道人正是在此等候他的,现在见国家柱石、忠勇尉迟已经来到,就把身旁的金鞭赠送给他,并如此这般地嘱咐一遍,然后飘然而去。 尉迟恭得此奇缘,大喜若狂,立刻登上峰顶,举起金鞭一指,大声喊道:“金山洞门快快开,尉迟敬德取宝来!”话音刚落,只听“哗啦啦”一阵响,掩在万绿丛中的六个大洞豁然大开。尉迟恭毫不迟疑地背起神鞭进入一洞,洞内四壁金光耀人眼目。他顾不得细看,见洞中有一堆砂石,急忙脱下战袍兜了一包迅速出洞,一出洞门,又是“哗啦啦”一阵声响,洞口不见了。 尉迟恭飞奔回营,跨上赤龙驹,依照道人指点驰往南面的姑姑山,在山间找到两个相连相通的小水潭淘滤起那堆砂石来,不一会,黄灿灿的金砂堆在眼前,不多不少正好一斗。 自此之后,尉迟恭每天开洞取宝,并在姑姑山下淘取金银,不仅满足了军饷,还不时地赈济当地的老百姓,使他们渐渐摆脱了贫困。 为了感念尉迟恭的德泽,当地人把姑姑山中的那条溪水叫做淘金河。又把淘过金银的两个水潭叫作“金瓮”和“银瓮”。 石棺之憾 别看尉迟恭忠勇赤诚,他的儿子却是个逆子,忻州人叫他“裂魔”,凡事都裂着干。你说东,他偏说西,叫他朝南,他偏偏向北。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偏偏拿裂魔儿子毫无办法。尉迟恭临终之际,生怕自己不能转世,又担心金山六洞不能打开,给军队和当地百姓断了财源,就把儿子叫到榻前,吩咐他在自己死后做上支石头棺,并把金鞭连同自己一起殓入石棺埋葬。尉迟恭满以为裂魔儿子会背着遗言办事,不想这次却错了,裂魔也有孝心发现时,他想:自己总是逆着父亲做事,这临终遗言绝不能再违背了。于是结结实实做了一支石头棺,并把金鞭也放入棺中与父亲一起埋葬。尉迟恭的一番赘言,不仅使自己无法再转生,而且金鞭也不再现世,金山六洞从此难以打开了。忻州人不无遗憾地说:“若要金山开,除非尉迟转回来。” 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期,卫星公社主要领导人突发奇想,要完成尉迟恭的遗愿:开采金山中的金矿——没有金矿,挖点铜矿也可以——就在播明火车站到金山脚下修起一条十几公里的窄轨小铁路,当地人称为土铁路。但是由于没有开洞金鞭,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不仅没有找到金矿、铜矿,就是连铁矿的影子也没有见到。这条土铁路静静地躺了十几年,仍然没有感动天地,最后被人们陆陆续续平掉,还归为农田。从此,金山六洞无人问津。 关于金山不再出产金、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金山日出斗金斗银,满足了军饷,并使当地百姓摆脱贫困后,尉迟恭又在当地募兵,为朝廷扩充兵员。当地百姓也感念尉迟恭,纷纷投在他的麾下。兵员猛增后,斗金斗银显得不敷支用了。有一次,尉迟恭向唐太宗汇报说:“金山日出斗金斗银,还是不够我支用军饷。”唐太宗接口说:“那它是个穷猴山了?”皇帝口中没空言,他的一句话等于把金山封成“穷猴山”。自那以后,金山的金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真的变成了穷猴山。 南人盗宝 旧时,忻州人把才高智广、行事却不光明的南方人都称作“南蛮子”。而金山洞门在尉迟恭死后,又开过一次,这个开洞之人就是一个南蛮子。 他是怎样打开洞门的?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某年,忻州来了一个南蛮子,他扮作收古董的人,来到金山脚下的一个村子时,看到有家房檐下种着一排葫芦,从地到檐拉着绳索,葫芦藤沿着绳索长到房檐上。藤上已经挂上青绿的葫芦子,其中有一个葫芦长得很奇特,上边有三个小肚,下面有三个大肚,好象是三个葫芦长在一起的样子。这个人眼睛一亮,进入院中。正巧院主在家,他就与院主拉呱起来,询问起种葫芦的经历。主人说:“十几年前,我在金山上放羊,偶然看到一棵葫芦藤,上面结的葫芦很好看,我就把它摘了回来。第二年,把葫芦籽挖出来种在房檐下,每年都要收获很多葫芦。因为它形状好看,年年都能卖个好价钱。” 南蛮子又问:“象这种连体的葫芦每年都有吗?” 放羊的说:“没有,从来没有,以前偶然长过对把子葫芦,但是两个葫芦子还是分开的,今年这个是三个葫芦连在一起,我们从来没见过这种形状的。” 南蛮子说:“老哥,我是个收古董的,你这个葫芦虽然不是古董,但是我喜欢它的样子,卖给我吧?” “每年的葫芦我都是要卖的,但这个葫芦我还真舍不得卖,不过,既然你看对了,就出个价吧。”放羊的说。 “给你一两银子。” 放羊的摇了摇头想:“一个葫芦哪值一两银子。”南蛮子见他摇头,以为嫌少,又说:“我给你五两银子!” 他又急忙摇头,正想说“这更不值了。”却听南蛮子又说:“这样吧,我给你十两银子,一口价,我不会再加了!”放羊的一听竟然加到十两银子,心中有点犯疑,但毕竟是十两银子,自己辛辛苦苦几年也挣不回十两银子来,迟疑了一下也就答应了。但他是个老实人,对南蛮子说:“这个葫芦现在还嫩,摘下来过不了十天就会朽掉(干瘪)。” 南蛮子说:“这个我知道,现在我不摘,等到立冬那天我再来摘它。这是五两银子定金,到我来摘的时候再补足十两。但是你切记,我来之前你千万不能把它摘下来,否则我一文钱也不能出。”说完兴冲冲地走了。 一个葫芦竟然值十两银子,他有点不相信,但是白花花的五两银子已经到手,又不能不相信。因此,难免要跟人说道此事,有人建议说:“等那人来取葫芦时,你就说舍不得卖了,再试试他的样子。”放羊的想了想说:“也可以试一试。” 立冬这天,南蛮子准时到了,见葫芦还在藤上挂着,个头很大很饱满,而且黄光灿灿,非常好看。他满意地掏出五两银子要交给放羊人,谁知人家说啥也不卖了。无奈之下,南蛮子低声对他说:“我摘下葫芦后,你跟我走一趟,对你有很大的好处。”话已至此,放羊的也就同意卖给他。 两人带着葫芦悄悄上了金山,南蛮子吩咐他说:“等洞门开了以后咱们进洞,你见啥拿啥,时间很短,我一出洞你就马上跟着出来,不然的话关在里边永远出不来了。”放羊人点了点头。南蛮子说完,掏出葫芦对着金山敲了三下,口中念道:“金山洞门快快开,尉迟的后代取宝来!”话音刚落,一片蓬草后面的石壁“嘎嘎”直响,黑黝黝的山洞呈现在面前。南蛮子大喜,说声“快进!”一纵身窜了进去,将葫芦一扔——他知道这只葫芦只能用这一次——迅速从身上取出一个布袋来。放羊的也跟在后面进了山洞。 可能是长期黑暗的原因,洞门一开,光线射进洞中,洞内立即有鸽子乱飞,兔子乱窜,其它飞禽动物也很不少。南蛮子急忙抓了几只鸽子和兔子装入口袋。回头见放羊人愣愣地看着他一动不动,急忙说:“快拿东西呀!”放羊人说:“拿什么呢?”“随便什么都行,要不把帽子拿下来,把地下的土装上也行。”放羊人脱下帽子装了一帽子土后,南蛮子已催他快快出洞了。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想,咱们庄户人,地里到处是土,何必上山来辛辛苦苦带土下山呢?想着帽壳一翻,把土倒在地上出了洞口。刚出洞门,洞门又嘎然一声合了起来。 这时,那个南蛮子袋里的鸽子变成金鸽子,兔子变成金兔子,他提着口袋如飞地奔下山去。放羊人莫名其妙地看着人家无影无踪后,才想起要戴上帽子下山,谁知刚翻起帽子,只见帽壳内壁金光灿灿,全是金沫,可惜太薄了,使劲敲打一顿,也不过积起一两来的。他非常懊悔地回头看看那严丝合缝的山壁,然后耷拉着脑袋下了山。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