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传说 傅山,祖籍忻州顿村人,他不仅诗、书、画、医样样超凡入圣,更因他那崇高的气节深为世人所景仰,因此忻州流传着一首民谣:“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这首民谣不仅高度概括了他各方面的成就,更赞美了他卓然的品格。在忻州,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也很多,下面列举几个他诗、书、画、医和正气抑邪的传说故事。 削面悟真谛 傅山自幼临池不辍,到了青年时期已是名声大噪,世人争相求字,常以得傅山一字以为荣。 有一天,傅山来到一家饭馆,见一位妇人正在用刀削面。在山西境内,刀削面的手艺不足为奇,但是这位妇人的刀削技艺却把他惊呆了。原来,在远处的炉子上有一把砂茶壶,壶嘴直径不足一寸,壶中的水正在滚沸。那妇人站在一丈多远的地方,头顶着一团和好的白面,双手各举一把削面刀,对准壶嘴同时削面。只见那面条不长不短、不宽不窄、不薄不厚,齐刷刷地在空中排成两列,首尾相接地投入壶嘴,犹如飞鱼入水,又似紫燕投林,把个傅山看得睁大的眼眨不起来,张开的口合不上来,双脚如同钉在地面上一动不动。等到妇人削完面很长时间后,他才回过神来,连连称奇。 那妇人见他连口称道,微微一笑说:“这算什么本事,只不过是‘傅山写字,手熟为能’罢了。”傅山一听,犹如醍醐灌顶,明白了妇人的话意。自此不敢稍有骄态,继续潜心学习书法,终至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匠。“傅山写字——手熟为能”也成了忻州广为流传的歇后语。 题匾显绝技 太原古城的城楼作了一次维修,城楼上的那块匾也已年久,斑驳脱落,有伤大雅。官衙制了一块新匾,要请书法巨匠傅山题写。 听说傅山要写匾,一传十,十传百,爱好书法的人齐集于城楼前一睹风采。只见傅山手执巨笔,浓墨饱含,疾如惊鸿、矫若游龙,“大原府”三个字一挥而就。写完后命人悬上门顶,只见这三个大字,字力雄强,骨法洞达,云烟飞动,神融笔畅,不愧为大家之手笔,唯一遗憾的是将“太”字写成“大”字,成“大原府”了,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有要好的朋友跟傅山一说,傅山似乎恍然大悟,拿张弓来,张弓搭笔,只听弦声一响,巨笔飞射而出,一个重重的点落在了“大”字下面,不仅不偏不倚,而且力载千钧,绝非人力所能及。有此一点,使整个画面暴出撼山之力,围观的人众轰然喝彩。 挥墨洒星辰 人常说“书画同源”,傅山的画同他的书法一样,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山水与梅、兰、竹、菊,样样精妙,都被列入了画坛逸品。 傅山有个妻弟,属于附庸风雅之人,他常常以傅山为荣,好在人众面前炫耀。 有一年,他盖起一套新宅,屋内粉刷一新。为了显示品位,请求傅山在他的书房作画。傅山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叮嘱他毫不懈怠地研墨一月,研好后即刻去画。 妻弟见姐夫答应为他作画,非常高兴,回去以后就开始研墨。开头几天还能坚持不辍,待到六、七天后就逐渐懈怠起来,研到十天以后,厌烦心情越来越浓。心想:研墨时间的长短与作画何干,是不是姐夫以此来消遣自己?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好容易挨到半月,索性不研了,跑去告诉傅山说研墨已满一月,请他即刻挥毫。 第二天下午,傅山带了一支巨笔来到妻弟家,饱蘸研好的浓墨向顶篷横甩过去,顶篷上立刻乌墨点点,犹如银河横空;向左一挥,顶篷上又是繁点一片,恰似群星环拱;向右一弹,墨点四溅,好象那九曜星君朝天门;再向空白处一抖笔尖,墨点环曲,又象是北斗七星参紫微。甩到最后,只见傅山将砚中剩墨一蘸,飞笔抛向顶篷,白白的篷顶又出现一团乌墨。 妻弟见傅山不但没给他作画,反而泼墨四溅,把洁白的顶篷弄得满是黑墨,却又不敢发作,气得躲在一旁呼哧呼哧生闷气。 作画完毕,天已入夜。妻弟带着满腹怨气送走姐夫之后返回书房。推门一看,大吃一惊,只见穹空之中繁星满天,一道银河横过天际,两岸星斗闪闪发光,辰起东方,素壁西挂,二十八宿各依星位。满室天光照耀,如同银妆一般。身临此境好象神仙飘飞太苍,忻忻然妙不可言。唯一不足的是无论星星还是月亮,只有半边闪亮,另半边全是阴缺。 次日一早,妻弟急不可奈地跑到傅山家,感谢过他的神笔之后又问星月半缺的缘故。傅山告诉他:墨研满月则星月盈满,墨研半月则星月半亏,其中的原因该问问你自己。妻弟后悔不已,因为傅山又告诉他:此憾已无法补救了。 (未完待续) (声明:本栏目民间故事,经王兴治老师同意刊发,其他媒体转载请与本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