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族谱 起源 赵(Zhào)姓据说出自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秦始皇家族为赵氏,宋朝皇室为赵,是国姓,当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赵姓人口数是当今中国第八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九。 起源主要有三: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皇帝赐姓。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辽政权光禄卿马植因有功于宋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十七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3、少数民族改姓赵氏。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越族人赵光;五代白族人赵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藏族人赵阿歌昌;南宋瑶族人赵瑞封;清代壮族人赵克广、赵荣正、赵荣章等。辛亥革命后,满族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此外,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忻州族谱简述--赵氏家谱 忻州前播明村《赵氏族谱》 主编:赵树荣,年出版,胶板印刷,世系1—24。始祖赵德祥在明洪武二年由朔州马邑县烟墩村迁忻州前播明村。人物,赵树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克明,著名演员。赵建平,山西省人大财经委主任。赵黄生,南下干部,曾任湖南省木材公司顾问。目录:一序言,二前播明村赵氏世系表,三门第及支系,四人物编,五繁衍各村各地情况;1二十里铺村世系,2金山铺村世系,三奇村镇寺庄世系,四明望村世系,5泉水沟世系,6泡池村世系,7吕令村世系,8卢野村世系9六石村世系,10朔州北邵庄世系。六各种考,七世俗民风篇,八涉及赵氏族人事件与传说,九赵氏族人民生篇,十捐资简介,十一后记,十二附录。忻州二中赵喜田老师提供。 忻州大檀村《赵氏家谱》 主编:赵廷玉,年出版,铅印本,世系1—18。始祖赵宗贤于大元延佑二年由偏关县来忻州任秀容司吏,有四子分别定居忻州城内、西门前巷、逯家庄、北湖村,大檀村赵氏由北湖村迁来。人物,民国留日学生、山西省实业科长赵良成,民国留日学生、山西省铨叙部长赵良田。赵宪庚,国家核物理研究院九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十八届代表、中央侯补委员。忻州东街小学教导主任赵富年提供。 五台五台县槐荫村《赵氏宗谱》 主编:赵森新、赵峥。年出版,脚印版,16开、13本、页。世系1—25。始祖赵伯英于洪武六年()从朔州马邑县迁五台县槐荫村。目录:(一)著名人物,(二)知名人物,艺术(绘画、书法、篆刻、印监),上篇,人物志;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下篇,家族志,一赵氏谱、祠、莹、祖籍综述,二封号、功名、职官迁徙,三家训、族规,四字辈谱,五可爱的故乡,六家族旧事,七赵氏文化点滴,八山西赵氏名人遗迹,九赵氏源流,十宗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旭、亥。人物,赵戴文;留日学生、同盟会员、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内政部长、监察院长,山西省政府主席、第二战区政治部主任。赵承绶,国民党阎部骑兵司令、将军、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电力部参事。赵亮生(李力安),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由代郡村村长赵补文提供。 忻州南湖村《赵氏家谱》 主编:赵如平,年编,自印。始祖赵伯英原籍保德县人,后在洪武初由朔州马邑县迁五台县槐荫村,三世祖赵谦移居忻州北湖村,后世又迁南湖、安邑、代郡等村。五台县槐荫村修成含盖各地赵氏的六大本族谱。人物;赵正午,民国26年()参加革命,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忻县基干游击队班长、排长、队长、武工队大队长、独立营营长。在忻州的抗战中履立战功,参加过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战斗和解放太原的战役。其抗日武装斗争的传奇事迹,在忻州、定襄一带广为流传。建国后,历任忻县税务局局长、太原铁路局忻州、阳泉公安段段长、大同公安处处长、呼和铁路局副局长、政治部主任、政法委书记等职。常恒贵以赵正午在忻州的抗日传奇事迹为原型写了小说《武工队长》。由二中家属赵如平提供。 忻州代郡村《赵姓家谱》 主编:赵少平、赵建美,年编,电脑版,世系1—24。始祖五台县槐荫村赵伯英、三世祖赵谦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迁忻州北湖村、十二世祖赵家骊长子赵贤(十三世)迁代郡村。 忻州上社村《赵氏谱序》 始祖赵孝先、字恩奉,明洪武二年由陕西绥州米脂县迁忻之上社村,世系1—19。(民国元年)。赵氏原有谱牒,清乾隆年间因水没而失传,无稽考。民国元年据父老流传,败简残编之为“赵氏谱序”,刻于始祖孝先墓碑之上,凡始祖至九世祖乞名氏具载莹地墓碑记上。使后人登先莹知此乃吾祖也。二中薛喜旺老师《醉心史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