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忻州忻县文庙火焚回味

忻州文庙原建于州城西南隅九龙岗上的文昌寺一侧。《忻州志·学校》云:“后晋天福二年(公元年)建”,多次修制。明弘治五年(公元年)王轩任忻州知州时,文庙连同儒学,由九龙岗迁徙到学道街“北负城垣、前临通衢,地势轩敞”的地方。整个文庙坐北向南,成正方形状。庙中有湖(称作泮池),池水之阳,有巨大照壁,与照壁遥呼相应的是文庙的三进大门----棂星门。棂星门前是一片偌大的空场,文庙街东西纵横穿越。

文庙照壁由西而东,琉璃瓦盖顶,像巨大屏风似的顺势展开。文庙泮池,即学宫泮池,学童们称其为“牛眼蛋”。水源以天雨储水为主,故不可能太清澈,却也波光涟漪,碧绿深邃,别具情趣。庙中之桥,名曰:玉带桥,实称“状元桥”,有过桥“入泮”,中状元之意。泮池以北正对雀屏似的“戟门”。戟门四楹三间,六扇合扉,脊高坡缓,兽头高昂。戟门正中为“官厅”,左右各有“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孝悌祠”等小规模庭式建筑直至庙院围墙。

进“戟门”,穿“过殿”,往北,但见高台上的“大成殿”。大成殿面阔9间,进深9间,前面全部为木质结构,下端为石鼓础的十根圆楹如插霄汉,形成主干,整个州城的庙宇惟此最大。高档“五脊殿顶”,有皇家建筑规格。顶部以绿色琉璃瓦盖顶。脊楼、螭吻都比城楼上的大。门窗棂楣雕刻精致,风板雀替形制玲珑。殿檐四角飞起,殿极戗兽咆哮,顶边雄狮仰望,风铃摇乐,使大殿更加英姿挺拔,虎虎生威。殿内有“万世师表”匾额下,“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端坐正中。大成殿背后,崛地而起的是“明伦堂”。除此,错落有致,各占其位地建有“尊经阁”、“崇圣祠”配套殿宇。

文庙大院之中,建筑恢宏,古木参天,古柏六株,乔松无数,呈现出苍翠碧蔚之幽雅美景。如若伫立高处,鸟瞰文庙全景,那星罗棋布的洞天福地的彩色画图,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恰如明代学者吏部尚书乔宇诗中曰:“高城雉堞绕茏葱,庙学从谁徙旧宫。一代山川在人物,千秋割据几英雄。残碑善有唐文字,通俗犹存晋古风。日暮九龙原上望,万家鳞次水烟中。”

可见,昔日的忻州文庙,以无与伦比的恢宏和富丽堂皇的姿容,耸立于州城之中,大有横于空际,傲立苍穹之势,充分显示着我国古代建筑造型艺术与民族风格的不朽价值。

殿堂,鳞次栉比的厅庑,布局均匀的楼阁,宛如一幅井然有序,峰回路转,

文庙历经苍桑到了五十年代,恶运来临。因为主政的毛泽东狠神像,狠庙,狠城墙,也狠城楼。在北京大拆这些东西。他领导的各级干部上行下效也狠起这些东西来了。就连我们这些小学生也狠起这些东西来。家里母亲叫烧香拜文昌,我们却偷偷骑在文昌脖子上洒尿,摇文昌的脑袋。我第一次进文庙大成殿是小学四年级的时侯,那是在文庙院里开会,因为厕所紧张,有人钻到大成殿里解决。那时大成殿没人管里,殿里神像还有,只是残破不堪。

大约在年县里要举办农业学大寨展览,就选中了大成殿做为展馆。我的恩师阎林琦派到学大寨展览馆主持佈展沙盘,那时我正在忻县电业局当电工。我自幼喜欢电,摆弄收音机,修理扩音机,请教过阎老师不少的电子学问题。在沙盘上搞些电的微型小展品,这是我的拿手戏,他当然想到我,就被借到学大寨展览馆干活。

我到大成殿正式干活已是年,大成殿东西两边的神像都拆除了,连神像下面的台子也拆的干静了。就留下孔子的像和神龛未拆,用红布围了起来,上面挂了毛主席像。

干了大约三个月在展示沙盘上,按装小灯泡当路灯,用铜皮焊成小水泵抽水,在玻璃板下装电磁铁使小人运动,使沙盘上的河流渠道也活色起来,学大寨展览馆一时轰动,大人小孩都赶来参观看热闹。由于高考过后我要上学,就离开了展览馆。那时展览馆有自用的照像机,一起佈展的几个人就到当时北门城楼东边的县招待所照了相。

那时侯大成殿已办了好几期展览,到冬季取暖是用一个近一人高的大生铁火炉加很粗的铁皮烟管,借有烟的快煤来取暖。晚上加足煤,压上灰,第二天一早炉锥一捅,就又旺起来了,白天需有人按时加煤。这是当时忻县冬季取暖的普遍的方法。由于炉子附近有温度,冬天常常把洗出的照片,挂在边上凉干。这样做一直相安无事。不过晚上蒙火炉也的有点经验,蒙的太死,第二天来了就灭了,还的重新生火,没蒙住半夜烧的很旺,二天来了也烧烬了,也的重新生火。

估计是师父们没蒙好火,边上照片挂的太多,半夜火烧的很旺,把照片烘的着了火,挂照片的绳一断,火就离开火炉到展板把展板给点着了,火在大殿里着,清晨看到了烟火,里边也烧的快踏了。等人来了救火也迟了。呜乎,大成殿。

大成殿一毁,那些恨庙的干部们的呼声就占了上风,他们需要的是宽敞的办公室,拆文庙,盖革委会大楼的工程立即开工。呜乎,文庙。

索性把文庙北边的城墙也拆了。呜乎,忻州城。

忻州城是留还是拆一直有争论。有北京的情况在那摆着,北京那样好的城墙,城楼都拆了,忻州这城墙和城楼一文不值,放着占地方,碍交通。由于这样,就无人好好管里,附近的人们也老偷城砖垒猪圈,挖城土垫猪圈,城也愈来愈破烂。

只有少数干部和文化馆的人反对拆城墙。

根据李彬信的回忆:

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分管文教工作的王中青副省长来忻县视察工作时,抽出半天时间,由县委、县政府领导陪同,文化馆兼管文物工作的我引路解说,登城墙、看堞楼、上城楼、览全景,作了详细观察和询问。尔后,王副省长提出三点指示:一是忻州城南北城门的堞楼和城楼,雄伟高大,庄严壮观,而城墙西枕九原岗,东座牧马河岸,真不愧有“卧牛城”之称。忻县要视为国宝很好加以保护;二是要尽快树立保护标志;三是让文化馆在北至东的城墙马面上,一马面上写一大字,形成一条标语,向人们宣传保护城墙的重要意义。

副省长指示,立即行动,县财政拨款,文化馆承办。城墙马面那么高,搭架费事,写字更难,一条白底红字标语,五六个人写了一个多月才算完成。

可后来铺设北关的水泥路时,土稍门、瓮圈和高大雄壮的堞楼,还是被拆除了。这一拆除开了头,以后逐年被拆,直至大部拆毁,完全属于人为毁坏。

现在保存下来的北城楼,是因为文化馆用省文化局(那时还不是厅)拨来的修缮费维修后,一层做了图书室,二层做了文物室,才免遭拆除之灾。

来源:话说忻州

编辑:周宏宇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







































男性白癜风怎么治疗
白癜风预防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