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119.html
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119.html
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119.html

江苏无锡市扬名街道邓湾里,原是无锡南郊扬名乡邓湾里,俗称“顾大坟”。上了年纪的邓湾里老人对此地还有一些记忆,这块坟地很早之前就已经夷为平地了,没有隆起的冢茔,曾经是他们儿时追逐玩耍的地方。要不是年0月此地成为基建工程现场,“顾大坟”不知还要湮没多少年。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偶然在地下发现了一座石室墓。随后,当时的无锡市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此墓有两个石室,男女合葬,为夫妻合葬墓。该墓共出土随葬器物三十五件(套),其中墓志一盒、印章十九方,其他金、玉、瓷、铜等器物十五件(套)。墓志盖篆书“明故太学生顾伯子郁卿墓志铭”,下款隶书“万历丙申季秋旦弟叔白勒石里人何之清镌”。墓志铭因受剥蚀,已不可辨认。从墓志盖所书和墓中所出印章可知,此墓为万历二十四年()墓,墓主人名顾林,字郁卿,是明太学生。伯子是家族长子之意。

顾林墓志盖拓片

《中国书法》年06期,刊载了无锡博物院副院长蔡卫东先生的论文,《无锡顾林墓出土明代流派印实物考述》。此文对出土的十九方青田石印章进行的详尽的考证并作了推断。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如下。、顾林之印

此印石材是青田冻石,形状为长方体,光素无钮。印面边长.5X.5CM,高4.0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林之印”。印左侧刻有楷书款“何长卿”三字。此印印文章法平正,取法满白文汉印。刀法冲、切并用。从印面字口观察,切刀既有直切,也有斜切。笔画转折处,也多用切刀,在转角和笔画末端都留下了毛刺形或燕尾形的刀痕。边款完全用单刀冲刻,笔画末端往往略转刀以形成顿笔效果,捺笔在末端反向补刀以突出效果。从笔画两边的崩口看,多为立刀直冲,所以刀痕横截面为对称“V”字形,线条两侧都有崩口。

2、顾林之印

此印石材是青田冻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9CM,高3.8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林之印”。印左侧刻有楷书款“长卿”二字。此印章法设计上加了田字格,是秦印和西汉初期印的风格。边款未刻姓,刀法和第一印极为一致。

3、顾氏郁卿

此印石材是青田冻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8X.7CM,高4.0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氏郁卿”。印顶刻有隶书“字”一字,印左侧刻有草书款“长卿”二字。此印章法还是拟满白文汉印,“氏”字因笔画少而特意加粗,且最后一笔的笔画末端尖锐,打破了整体印文布局过于平板的局面。刀法特征和前两印一致,“氏”字上保留着密集的印刀痕。顶款隶书的“字”,出于字体的需要,刻法是单、双刀并用,长橫画都使用了双刀。边款“长卿”仍使用单刀,“卿”字转笔处以数到相接刻成,但没有使用双刀法。

4、郁卿父

此印石材是青田石,形状略呈长方梯形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2.X2.2CM,高4.4CM。印文是白文隶书“郁卿父”,加阴刻边框。印左侧刻有草书款“长卿”二字。此印线条较细,取法汉玉印风格。刀法和前三印一致。仍是冲、切刀并用,刻得较浅。边款“长卿”也还是用的单刀法。

5、顾林之印

此印石材是青田冻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2.X.9CM,高4.4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林之印”。印顶刻有八分书“名氏”二字以及草书“苏应制篆”四字。此印章法是较标准的满白文汉印风格,方正朴拙。刀法冲、切并用,但从字口的刀痕来看,并非简单的直冲、直切,兼有转刀和劈削的刀法。顶款“名氏”,虽然用的是单刀,但并非一冲到底,而是根据笔画的要求使用了劈削刀法以增强线条的效果。“苏应制篆”四字,除了个别弧度较大处使用了转刀,其它都是用爽利的单刀冲刻。从线条的粗细变化和刀痕来看,作者的刀法丰富,技法娴熟,完全做到了以刀代笔。

6、双面印:奇字斋印、疏

此印石材是青田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3.6X3.4CM,高3.0CM。印文一面是朱文篆书“奇字斋印”,一面是朱文篆书“疏”。印一侧刻有楷书“詹泮”二字。此双面印在印文设计上颇有特色“奇字斋印”印面的边款与印文线条粗细相近,文字结体方中带圆,温柔敦厚;“疏”字采用宽边框,字形风格方整严峻,但最后三笔设计成水波纹状,化解了整体章法的板滞。此印刀法深峻,冲、切并用,刀痕十分利落。边款单刀直冲,十分劲键爽利。

7、顾林之印

此印石材是青田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9X.9CM,高3.7CM。印文是朱白文相间篆书“顾林之印”,“之”为朱文,其余皆白文。印左侧刻有楷书“詹泮”二字。此印印文章法用朱白文相间,是拟汉私印的一种风格。印面刀法冲、切并用,用刀深峻果断。边款单刀直冲,和第六印风格完全一致。

8、郁卿父

此印石材是青田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2.0X2.0CM,高4.0CM。印文是白文篆书“郁卿父”,印左侧刻有楷书款“政叔”二字。此印印文用汉白文章法,“父”字字体则取法与金文,使印面整体显得更为生动。刀法以冲刀为主,但在一些笔画转折处采用了斜切。边款单刀直冲,字体结构相当优美,风格与第七和第八印一致。

9、奠生

此印石材是青田冻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6X0.9CM,高3.5CM。印文是白文篆书“奠生”。印左侧刻有楷书“己丑(年)重九为又玄先生篆,友弟詹濂”,内容全面,兼具有年份、上款和落款。印文字体风格多取圆势,起落笔尖锐,单直笔略呈梭形,这是取法秦汉玉印的一种风格,笔画模拟了玉印笔画的锥痕。刀法以冲刀为主,但即使是直的笔画也非一冲到底,而是时有顿挫,使笔画具有一定的迟涩感。边款十四字均为字形优美规范的楷书,笔笔不苟,全以单刀刻出,笔意表达得很充分。

0、顾氏郁卿

此印石材是青田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2.0X.9CM,高3.8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氏郁卿”,印左侧刻有楷书款“淑政”二字。此印印文风格是拟满白文汉印。刀法以冲刀为主。边款用单刀冲刻,但又能根据笔意要求加以变化,显示出高超的治印技巧。

、顾林之印

此印石材是青田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3X.3CM,高3.3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林之印”。印顶刻有楷书款“名”一字。印左侧刻有章草书的边款“宗仁”二字。此印印文风格是拟满白文汉印。刀法冲、切并用,笔画末端与转折处皆有明显的毛刺和分叉痕迹。顶款与边款都是使用单刀冲刻。

2、顾林之印

此印石材是青田石,形状略呈长方梯形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2.X2.0CM,高3.6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林之印”。印左侧刻有章草书款“宗仁”二字。印文、边款、刀法风格与第十一印极为一致。

3、顾氏郁卿

此印石材是青田冻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7X.6CM,高3.2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氏郁卿”。印左侧刻有章草书款“宗仁”二字。印文、边款、刀法风格与第十一、第十二印极为一致。

4、顾林之印

此印石材是青田冻石,形状为长方梯形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3X.3CM,高3.6CM。印文是朱文篆书“顾林之印”。印左侧刻有楷书款“尼生”二字。此印印文风格取法汉朱文印,并加田字格,留白巧妙,得计白当黑之趣。刀法冲、切并用,刀口较浅。边款完全用单刀冲刻。

5、臣林

此印石材是青田冻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8X.9CM,高3.5CM。印文是朱白相间的篆书“臣林”。印左侧刻有楷书款“尼生”二字。此印印文风格取法汉朱白文印。刀法以冲为主,边款完全用单刀冲刻。

6、顾林白事

此印石材是青田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7X.7CM,高3.3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林白事”。印顶刻有行草书款“奇字斋”三字。印左侧刻有楷书的边款“尼生”二字。此印印文风格是拟满白文汉印。刀法冲、切并用,顶款刀法流利,多有转刀。边款使用单刀冲刻,浅而直白。

7、顾伯子郁卿

此印石材是青田石,形状略近长方梯形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8X2.4CM,高3.9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伯子郁卿”。印左侧刻有草书款“兆之”二字。此印印文风格拟满白文汉印,因印面呈长方形,印文有五字,故章法设计成三行,“子”字独占一行。刀法冲、切并用,边款为单刀冲刻,顺笔意多有转刀。

8、顾郁卿

此印石材是青田冻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8X.7CM,高3.4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郁卿”。印顶刻有隶书款“字”一字,印左侧刻有楷书款“守之”二字。印文是满白文汉印风格。刀法冲、切并用。边款用单刀冲刻,个别笔画有反向补刀。

9、顾林之印

此印石材是青田冻石,形状为长方体,平素无钮。印面边长.8X.7CM,高3.4CM。印文是白文篆书“顾林之印”。印顶刻有隶书款“名”一字,印左侧刻有楷书款“勿佞”二字。印文拟满白文汉印风格。刀法以冲刀为主。边款用单刀冲刻。

以上顾林墓出土的这十九枚印章,清一色都是青田石印,全部带有边款或顶款,印文都是印主人顾林的名号及斋号,边款或顶款的内容主要是刻者名氏。第九枚印边款内容最为丰富,有刻者詹濂的落款及篆刻时间,还有上款“又玄先生”,是极为珍贵的明代流派印的实物,只是印文“奠生”尚不能确定是顾林的又一别号,还是一短语词汇。

一、出土四枚何震所刻印章

顾林墓出土的印一至印四,边款为“何长卿”或“长卿”,印文与边款的章法和刀法,风格高度一致,可以肯定刻者是同一人,“长卿”无疑就是“何长卿”的简称。这四枚印,原发掘简报已认定刻者是何震。并被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但有人认为这些印章与何震传世印章及印蜕相比,在落款内容和印风上有一定差异,从而认为此“何长卿”可能并不是何震。为此,蔡卫东先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认为这四枚印章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何震篆刻实物标准件。

据无锡《顾氏宗谱》可知,顾林,字又玄,生于年,卒于年,享年39岁。他是无锡顾氏草堂公第三支荇洲公派第九世孙。顾林曾祖顾可学(年-年),字舆成,号惠岩,南直隶无锡县(今江苏无锡)人,顾懋章之子,顾可久之兄,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年间(年-52年)为官,官至浙江参议。顾林祖顾起纶(57-),字更生,号元名,一作玄言,江苏无锡人,跟随父顾可学至京师,代父就厘应制之文,多称帝意,以国子生累官郁林州同知,以罪罢归。顾起纶豪于诗酒,善书法,著有《句漏集》四卷,《赤城集》三卷,及《国雅》六十卷,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顾林父顾祖源,任大理寺右寺右寺正时,曾参与修撰《大明会典》。

《无锡县志》载,顾可学是明弘治十八年(年)进士。

《常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顾起经条,载其弟顾起纶辑明诸家诗,名《国雅》,为世所重。

《大明会典·重修职名》载:时任大理寺右寺右寺正的顾祖源参与了《大明会典》的修撰。

顾林是文人官宦世家出身,从出土的器物来看,顾林喜爱收藏古物,且相当有品味,是一个典型的近古中国文人。他的十九枚自用印自然要请当时有名的印人治印。何震是不是顾林同时代的人呢?关于何震的生卒年,以前一直争论不休,只到本世纪初才逐渐统一了认识,确认何震生于年,卒于年。其主要依据是明代著名学者冯梦祯(年-年)所撰《快雪堂集·卷三十一·题何主臣符章册》。而顾林的墓志盖表明顾林葬于年,此时何震还活着。据冯梦祯所言,何震居南京白下时,冯梦祯曾召何震入官署治印。查冯梦祯行迹,他于年-年在南京任职国子监祭酒(校长),何震就是在这段期间进入南京国子监为冯梦祯治印。由墓志盖可知,顾林39岁去世时的身份是太学生。当时明朝有北京和南京两个国子监,从地望来说,顾林入学的很可能就是南京国子监。顾林应该就是通过冯梦祯在年至年过世前在南京国子监任太学生时结识何震并请何震为自己刻了这四枚青田石印。

明·冯梦祯所撰《快雪堂集·卷三十一·题何主臣符章册》条

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年-年)曾为顾林祝寿,并有《寿锡山顾又玄都护》一诗存世,见《清权堂集·卷十七·寿锡山顾又玄都护》。此诗洋洋数百言,极尽其能地描绘了顾林宴请宾客、度曲赏画、饮酒品茶的雅趣。其中“倚石平泉编摩印,指看成粉书画盈。”一句,更是明确表明顾林有收藏印章的癖好。从出土的玉器和文房用具的品质来看(见《收藏家》年第5期《顾林墓出土白玉镂雕龙纹饰时代考辨》),顾林眼光很高,有极强的鉴赏能力,更有坚实的经济实力。如果此“何长卿”是没有什么名气的何长卿,是很难入顾林的法眼的。而何震,字主臣、长卿,是当时号称天下篆刻的第一人,所以此“何长卿”非何震莫属。这四枚署款“长卿”或“何长卿”的青田石印,无疑是何震在年至年这三年间亲自篆刻的。由于年份较为精确,对研究何震印风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可作为何震此时的标准件。

明·沈德符所撰《清权堂集·卷十七·寿锡山顾又玄都护》

二、出土一枚苏宣所刻印章

顾林墓出土的印五,边款为“苏应制篆”,苏应制即明中晚期又一篆刻大家苏宣。韩天衡先生言苏宣生于年,年尚健在,见《天衡印谭·苏宣(苏氏印略)及它谱》。从流传下来的苏宣之友所记载的文字来分析,韩先生所言是可信。明人赵重道存世文集《文南赵先生三馀馆集·卷十·苏尔宣传》载:“苏尔宣者,歙人也。名应制,尔宣其字。世居鄣山之阳,苏自周司寇忿生后,以邑氏散处河内、蜀山间。其迁于歙,不知其自始。或传辙尝治绩溪,与民相从于社,民尸而祝之,故其支姓因家焉。尔宣家大父(某)、父(某),太学生,有文出六馆诸生上。”

作为苏宣的好友,无锡人邹迪光,也可能介绍顾林与苏宣结识。邹迪光(——)字彦吉,号愚谷。万历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湖广提学副使。万历十七年(年)罢归,在惠山(无锡)下筑愚公谷,多与文士觞咏其间,极园亭歌舞之胜。工诗文,善画山水,力追宋元,在大小米及黄公望、倪云林之间。一树一石,必求精妙。兼善音乐,邹式金尝从其研习音律。晚年信奉佛教,名斋“调象庵”。著《劝戒图说》不分卷、《太上诸仙法语补集》二卷。邹迪光《羼提斋稿》(明万历十七年序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卷三载:《苏生歌·赠苏尔宣·苏善汉篆》,卷六载:《送苏尔宣之柳上》。这说明邹迪光与苏宣至迟在年就已经相识了。

邹迪光长顾林七岁,由于有相同的志趣,又是同城人,顾林很可能是在邹迪光于年罢归无锡后不久就结识了,并通过邹迪光而认识了苏宣。

明代著名学者冯梦祯(年-年)所撰《快雪堂日记·卷四》载:万历十八年(年)十二月十六日“顷刻抵吴江,于叔宗宅唔新安丁南羽、吴康虞、苏四水、程孺文,四水旧识余。”这说明冯梦祯于年以前,就与苏宣相识。年冯梦祯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后,时为太学生的顾林有可能通过冯梦祯而结识苏宣。

顾林可以从冯梦祯和邹迪光这两个渠道来结识苏宣,所以在顾林墓出土苏宣为顾林刻制的印章一点也不足为奇。

三、出土五枚詹濂(詹泮)所刻印章

顾林墓出土的印五至印十,边款分别为“詹泮”、“詹泮”、詹濂、“政叔”、“淑政”。詹泮即詹濂,蔡卫东先生的论文《无锡顾林墓出土明代流派印实物考述》已详细证明,故不再赘述。

《游居柿录·卷二》载袁中道万历三十七年行迹

明中晚期文学家袁中道日记《游居柿录·卷二》载:“万历三十七年(年),岁己酉正月初一日,舟次邑长安村四水口。……七月初一日,请本山僧为亡童诵经,礼禅惭施食。……至广陵,同年李明衡招饮于城外阎氏别业。水阁临流,有吴儿善歌。讯问詹淑正濂消息,则曰:‘未半月前逝矣。’淑正,新安人,能篆隶,工印章。少时客京师,屠长卿为人所讦,淑正亦与焉,盖谓其共登俳场,度新声也。后归楚,走仪、扬间。戊戌(年),予居真州(今江苏仪征真州镇),淑正来,因数聚首。时真州有老友侯师之,名维垣,亦好客。……师之数留小饮,每饮必招淑正。……二老皆聋……予日日大呼与言,苦甚!凡半年而别。……前在金陵,闻其在维扬(扬州),所以来此欲一唔言,不意其已逝。老而穷困,不振以死,可伤也!……九月二十日,由漕入都。”

由这段文字可知,詹濂字淑正,卒于年7、8月间。年,詹濂已耳背,应该有六十岁了,故其年龄或与何震相仿,是个工于篆刻的落魄文人。

袁中道(年-年),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今属湖北省)人。“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66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詹景凤《詹氏性理小辩·卷四十二·真赏》载:“近日吾休(安徽休宁)何震字主臣,篆刻似胜寿承(文彭),始刻画庸庸尔,既与余游,指示刀法,乃大长进,当为今日天下篆刻第一。次则族弟濂。但主臣不善红文,濂则兼能唐人红文。”这段话说明何震是受到詹景凤的指点,刀法大有长进,日后才成为天下篆刻第一人,而其族弟詹濂可称为天下篆刻第二人。何震不擅于刻朱文印,而詹濂朱白文印皆能。詹濂既是

詹景凤(-),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又号大龙宫客等,安省休宁县流塘村人。年詹景凤乡试中举,年补湖北麻城教谕,年迁南京翰林院孔目,擢南吏部司务。年谪四川保宁教授。年升广西平乐府通判。他一生爱好书画,并留下书法作品多件传世。詹濂既是詹景凤之族弟,所以其生年不会早于年。若以年计,到袁中道年见到詹濂时,詹濂已66岁,可见袁中道所记詹濂耳背非妄言。

詹景凤于年至年在南京任职,此时顾林正在南京国子监当太学生,詹景凤懂治印,而顾林又有收藏印章之喜好,所以两人相识势在必然。詹景凤将其族弟号称天下篆刻第二人詹濂介绍给顾林认识就在情理之中。而顾林墓出土五枚詹濂为顾林篆刻的印章也就顺理成章了。

问题在于印九之边款:“己丑(年)重九为又玄先生篆,友弟詹濂”。年顾林才32岁。詹濂对顾林称弟,难道此时詹濂不足32岁吗?袁中道说年见到詹濂时,称其老,且詹濂已耳背。40多岁就耳背实为罕见,詹濂真的比顾林小吗?其实文人之间相称,不以年龄长幼来分,司空见惯,更多以学养和地位相分。詹濂是落魄文人,而顾林作为太学生,经济优渥,名声地位都不在一个层级,所以詹濂虽比顾林大,而称弟也不足为怪!印九的落款可以进一步证明顾林是通过詹景凤才认识詹濂的。关于詹濂的生年应根据詹景凤的生年和袁中道的记载来综合分析,我个人认为詹濂的生年应该在年以前。

其余九印,印十一至印十三的三印落款:“宗仁”;印十四至印十六的三印落款:“尼生”;印十七落款:“兆之”;印十八落款:“守之”;印十八落款:“勿佞”。因资料匮乏,一时尚无法考证出至何人之手,有待能人证之。但其整体上,都是纯正典雅的汉印风格,章法、刀法都达到了拟汉的极高水平,且风格相近,都应属于徽派篆刻之经典。

顾林墓出土的十九枚印,清一色都是青田石印,可见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说:“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此言非虚。这十九枚青田石印的出土更进一步证明,青田石对明代中晚期文人篆刻的勃发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于“印石之祖”的称号!

作者:郑捍马

▼点击文章链接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