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实际上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面塑本是一种街头民间工艺,被引进餐饮殿堂之后,它也和食雕一样,担当起点缀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气氛的作用。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山西面塑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

  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清明节,捏制一种当地人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些供奉的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塑。

  忻州一带,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忻州一带的寿诞之期,也常蒸制“喜馍”。“喜馍”多以桃形为主体,上面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做为“寿馍”赠送亲友之用。

  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儿”面塑。这种面塑捏成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晾干后点染。

  在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题材的人物面塑。同时,还有一种玲珑小巧,不加点染颜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这种小面人,有着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种姿态。有时,还将置其于染成大红大绿的“大面花”之中。相传,这类面塑是当地群众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专门制作的供品。

  忻州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塑,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这种面塑,制作也颇为精巧。

  总之,忻州面塑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成为民间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定襄面塑

  定襄面塑,也称定襄面花,山西省定襄县境内流传的传统民间面塑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襄面塑是晋北面塑的代表,最大的特点是多偏重素色,爱捏胖妞与动物,以面粉本色较好地展示娃娃白净的肤色,再以各色豆子点缀。在食材上的精心创意,在塑型时的创意都是值得赞叹的和宣扬的。定襄面花塑造的形象简练概括、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每件作品都有一种雅拙的原始美。展现的黄土高坡独有的魅力和期待,还有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创意和热爱。

  定襄面塑塑型时,用的是半发酵的面,为了不至于还没捏好形状,面就完全发酵,所以冬天在面粉里加二分之一的酵子,夏天加三分之一的酵子。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让面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

  年,定襄面塑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艺术一绝展”,获金奖。-年,文化部举办《山西民俗与艺术展》在法国、丹麦、新加坡巡回展出,其中有定襄面塑作品50多件。年,“定襄面塑”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6月7日,经国务院公布该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定襄面塑是远古人类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遗存。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把枣山放在火炕上灶王爷的牌位前,谓之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在灶王爷牌位前供三天之后,枣山就被拿到凉快的屋里放起来,等到二月二再开山,也就是家里人一起吃枣山。定襄面塑的作者大多是农家妇女,制作面塑的目的是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食用的礼馍保持了面粉的质地美,洁白暄腾。塑造出的形象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多样,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院里养的、水里游的、植物花卉、人物动物等等,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形式。成为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技艺还是对食材的讲究,和面的手法,作为普通百姓最基本的日常主食,尤其是黄土高坡较少的食品制作原材料,对面食的精雕细作,不满足于普通面条的品尝,更可谓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有限的基础之上对食品的创作,是劳动人民对在有限的基础上更加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可歌可泣的精神要远比在优质基础上高屋建瓴的艺术家来的更为真实、更为可贵,他们才是真正的厨神,真正的大师。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定襄面塑艺术作品出现在小学美术课本和有关的辅导教材中。并有许多从事民俗和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把定襄面塑的造型艺术与剪纸、刺绣、玩具、雕刻等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美学体系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研究。定襄面塑成为中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民族艺术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用什么治疗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