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见闻录 9月17日,中秋节刚过,节日的热度还在延续,畅游忻州古城,尽享五台山下慢生活的节奏还在继续,古城东大街、南关街、泰山庙等处的游客络绎不绝。 ▲泰山庙一角 老城老友相聚叙旧 闻听泰山庙茶楼有一拉风箱汉子,一边有节奏地拉风箱,一边嘴里哼唱着秦曲,十足的关中风味,但此去并没有见到,略有遗憾。在泰山庙茶楼,三位年近60岁、有着55年友谊、忻州古城土生土长的“发小”相约重回老城,重游故地,重拾旧梦。这三人是赵根心、杜茂林和李俊,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忻州东街人,在忻州东街出生、长大、上学,儿时的他们既是同学,又是玩伴,一块儿去上学,一块儿回家,在古城度过了他们的童年、青年时代,共同见证了忻州古城的变迁。 ▲泰山庙茶楼三老友相约叙旧 时至今日,已近花甲之年的他们,相约来到古城,游历了一番古城美景,品尝了各式各样的小吃,然后信步来到赵家老房子的位置,惊喜地发现当年的一棵树尚在,三人不禁感慨万千。在泰山庙茶楼,他们一边品茶一边谈论着往昔,老赵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泰山庙茶楼就是当年他们上学的西街小学,那时候地上铺的青石板滑溜溜的,他们经常席地而坐,在上面玩骨头子。两边房顶上是绿绿的瓦砖,每逢下雨,就会熠熠发光。还有威远钟楼里的大钟,他们都会敲着玩,上下学也是敲大钟来提示的。后院大殿是当时保存最好的房子,可是大殿的门一直锁着。儿时的他们经常从门缝往里看,里面有好多雕塑,但一直没有进去过,现在想来那是对文物的保护。老李就更有意思了,他毕业于当年的忻州戏曲学校,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最近,他每天晚上都要来泰山庙看文艺演出,他说:“泰山庙唱了10天戏,我就来了10次,除了对戏曲的热爱,更多的是故地重游。”老李希望忻州古城能越来越好,在发挥本地特色上做出大文章。老杜出生于文化世家,他的父亲当年在老城生活时,曾是老城里画炕围子的名家,现在是忻州有名的画家。 老街老巷茶香满院 在泰山庙茶楼,一排排大铜壶特别显眼,它们是专门用来烧水、煮茶的,那煮茶的灶台,还是传统的老式土灶,上面有一组风箱。中秋节期间,大院外面的煮茶师傅每晚都在煮茶的时候,伴着节奏边唱边拉风箱,特别拉风。泰山庙茶楼由一位叫索超华的女子经营,每位茶客只收取2元钱的费用,喝的是袁家村茯茶。 ▲茶楼女掌门 连日来,泰山庙茶楼生意红火,索超华全家出动,忙得不可开交,客人络绎不绝,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忙到晚上12点才能回家。大院戏台每天晚上都有文艺演出,二人台、北路梆子轮番上演。茶楼生意火爆,最多时有多人,游客排队等候喝茶。小索笑着说:“国庆节马上到了,过几天游客就越多了,生意也就更好了,马上又得全力迎战!为了给游客留下好印象,给忻州古城形象加分,我们铆足劲儿,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母子同游感慨万千 在南关街城门洞,迎面走来两位老人,他们是母子关系。母亲今年87岁,儿子也有60多岁了。母亲在解放前就住在忻州老城,是地道的老忻州人。虽然搬离老城已经好多年了,但一听说古城恢复修缮了当年的建筑,东、西、南城墙古朴大气,门楼巍然耸立,重现昔日风采,东街、南关衔老铺子、老作坊也在陆续开张,母亲便按捺不住,想来看看。由于母亲腿脚行动不便,依靠轮椅出行,儿子就推着轮椅和母亲一步一挪游历古城。母亲说:“看到今天的忻州古城,感到非常幸福和自豪,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会看到忻州古城变得这么雄伟壮观。”老街上的一些铺面让老人感触颇多,“现在的吃食太丰富了,过去没有钱,也没有品尝过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有些老作坊、老吃法一直留在心里,现在很难找到了。今天在古城里又看到了当年的招牌吃食,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从前了。”说起古城,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她的儿子始终没有插上一句话,但他一直看着母亲脸上洋溢的笑容,感同身受着母亲此行的喜悦。 ▲煎饼店生意红火 忻州古城拉近了市民与古文化的距离,拉近了八方游客了解忻州的距离。忻州古城以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与世界沟通、对话,它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平遥古城。随着高铁线路的增多,随着古城的活化,随着各方人士的游历和各种信息的传递,忻州古城将打破昔日的沉寂,让世人知晓。 国庆节马上到了,各家商铺、古玩店、手工店都在加紧装修、备货、布置,充实完善店面,根据袁家村运营部的策划,9月26日将是国庆节前最后的预热期限,届时忻州古城将会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浓厚的民俗特色、地域文化、乡土气息等,让你遇见各种惊喜,展现今天忻州古城的魅力,喜迎八方游客,汇聚四方宾朋。 图片:徐国华郝佼玉郭健张志远 本期编辑:赵菁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