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痤疮好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3.html

在萧山航坞山的臂弯之间,有一个安静秀美的村落,名为“凤升”。区文旅局开展的“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寻访的第二站就是凤升村。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口述历史调研实践小分队的脚步,一起来了解凤升村的历史吧——

壹村史沿革

萧山区瓜沥镇凤升村地处航坞山麓,坎山老街南端,全村由庞家、泮家、应家、中胡等4个自然村组成。耕地与山林面积相当,山上又有白清泉龙潭,青山绿水、良田沃土,可谓江南鱼米之乡。

凤升村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村区土地上农耕和活动。据史料记载,远在春秋吴越争霸的时代,越王勾践带兵征吴,就在航坞山出航渡江,并筑防固守。明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三十四年()提督胡宗宪都曾在航坞山设兵建寨,大破倭寇。民国29年()中国军队在航坞山筑战壕狙击日寇,目前战壕壕沟还遗留在凤升村的山顶上。

凤升村建国前为定一乡第十一保,建国初为凤凰乡东升村,年创办东升初级社。年为凤升高级社。年人民公社化后,为交通管理区凤升生产大队,到年改为凤升村至今。

凤升村文化底蕴深厚。千年古刹地藏禅寺坐落于航坞山西部山顶,七月三十为地藏菩萨生日,七月初七乞巧节是地藏寺香火最旺的一日,地藏寺的“旺期”带动了凤升村旅游业的发展。凤升村还有市级文保单位“孙中山逝世三周年纪念碑”,是年3月12日沈定一筹建于航坞山,感怀孙中山先生对植树造林事业的推动。

凤升村也是现代萧山教育的摇篮,萧山高级中学的创办地就在凤升村周家祠堂。周家祠堂始建于清朝,年创办了坎山第一所小学——继志小学,学生多为本族周姓弟子。年,在全民抗战的背景下,萧山县成立了初中学生补习学校,正是现在萧山中学的前身,后为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迁移到周家祠堂内。

凤升村还是萧山花边的重要发祥地。在物资稀缺的年代,凤升村的女性以一针一线绣成的花边贴补家用,也传承并发扬了萧山花边,而今也是萧山重要的非遗代表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凤升村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凤升村抓住“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工业为重点”的历史机遇,利用村里闲置的大会堂兴办凤升绸厂,引入杭州绸厂的技术和设备,年在航坞山脚下开办坎山镇第一家煤气供应站,年开办采石坊,年开办储量达立方米的加油站,年以后规划出亩沿山沿公路冷水田,建造平方米厂房,吸引家个体户开厂经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凤升村实现了经济腾飞,多次被评为模范村。

贰口述查档

01

回忆传统文化,构建乡音乡愁

凤升村是将花边工艺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沃土,我们采访的每一位女性对象,包括问及男性采访对象的妻子、女儿,她们无一不做过花边,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前,花边是贴补家用的重要经济来源。一个熟练花边工一天可以赚上一块多甚至两块,比一个青壮年在小队里所赚取的工分还要多。因此凤升村的家家户户都有过做花边的经历,花边的技术也是代代相传,现在村中老人的花边技术大都是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学来的。改革开放以后,村中办起各种企业,村民也纷纷选择去企业里工作或者外出打工,花边这项传统工艺不仅辛苦,工资相较企业也极微薄,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我从十一岁开始就做花边。我们做花边,一开始做毛线花(绷花),后来是做纸花。做花一天赚不到一元,一张花可以卖二元到三元左右。做毛线花是要去花边厂做的,做一天厂里给我们一升米。那时候一个女孩子,10多岁的时候就要学做毛线花的,我大概做了四五年的样子;在花边厂工作主要是负责帮她们把做得不好的花补救一下。”(沈小毛,女,年生,挑花女)

“当时花边厂会规定一张花边的图案和线的种类与数量。一般挑花是早上挑和晚上挑,白天平时需要做农活。花边多是下街厂或者自己发放,70年代一般可以赚5角6角一天。挑花过程中会将纸垫在下面,图案照着上面画,之后的纸会被回收。花边多用在衣服、桌布等等,出口较多。”(庞阿花,女,年出生,挑花女)

地藏寺坐落于凤升山凹,北倚洛思峰,西临鸡笼山,东接航坞山,这里山峦逶延,山势险峻,景色秀美,是镶嵌在萧绍平原的一块翡翠宝地。“浮图航坞太崔嵬,东有神龕是翠微”,赞美的就是坎山地藏寺,在历史上几遭风火劫难,屡毁屡建,屡建屡扩。现在的地藏寺内古樟参天,有洛思井泉,终年不绝,甘甜可口。

在村民的记忆中,地藏寺最初是由灵隐寺管理,香火一直很旺,不少人的父辈或者自己都有过在地藏寺里烧菜做后勤的经历。

“解放前,我的父亲在地藏寺里负责烧菜。在地藏寺的香火比较旺,人来得比较多的时候,寺庙里就会请人去帮忙烧饭。”(庞有仙,男,年生,教师)

“一开始我是在地藏寺干后勤的,主要负责地藏寺的伙食,一共干了20多年。”(泮荣庆,男,年出生,凤升村村民)

“我在年左右,还会在寺庙繁忙的时期去帮忙烧饭菜,并且由村里人给我发放工资。”(应志水,男,年出生)

寺内有大尊的地藏王菩萨,用樟木雕刻而成,外饰金箔,还有一米八的铜钟,钟上镌刻了捐赠人的名字。

“两人怀抱不住,重达一千多斤,十多人才能抬起。”(泮祖木,男,年出生,凤升村村民)

但这一切都毁于年的一场台风,地藏寺几乎全部被毁,铜钟也被带到灵隐寺。

“年的时候,杭州派人来把地藏王菩萨还有把一米八以上的铜钟搬走了。早上和尚在山上敲钟,我们村子里所有的人都能听得见。”(庞祖贤,男,年出生,凤升村村民)

此后数十年,地藏寺一直处于破败的境况,村民还有参与重建地藏寺的记忆。

“村的小队里组织人将瓦片、砖头这些建筑材料都挑到山上去,推动重建地藏寺,并且这些工作都是计工分的。”(汪花英,女,年出生)

“小队里给我们记工分,让我们把石头(1角1块)、瓦棱(1角1块)这些抬到庙上,帮助寺庙重建。”(泮莲花,女,年出生,凤升村村民)

但系统的重建一直要到年,上海、杭州、绍兴、萧山各地民众出资,筹建了前大殿、后大殿、西方三圣殿、文昌殿、山门、客堂、斋堂、宿舍楼等建筑,规制恢弘、气度不凡,远近他乡慕名而来,虔诚祭拜,祈盼平安福报,每年7月份人来如织,甚至在地藏寺附近衍生出集市,足见香火之旺。

“地藏菩萨的生日在7月30日,七月七日又是乞巧节,所以地藏寺7月份的香火特别旺。绍兴安昌、党山和瓜沥的人来的比较多,他们的椅子桌子凳子都会捐上来。(庞祖贤,男,年出生,凤升村村民)”

“重建之后的地藏寺香火依旧很好,我们这里会来很多的外地人,尤其是上海人,这些上海人非常相信地藏菩萨,因为上海没有寺庙,他们就都来这里拜菩萨,来地藏寺的上海人甚至比本地人还要多。”(孙传荣,男,年出生,凤升村村民)

“地藏寺的香火非常好,浙江的地藏菩萨不是很多,地藏寺可以说是这里的特色,存在时间已经很长了。每年的5、6、7月生意最好,因为地藏菩萨的生日在6月29日(阴历),地藏菩萨是管阴间的事情。地藏寺天天有三班和尚在那里办佛事,极乐寺只有一班和尚。六七月份,地藏寺下面还会有很多的小贩在摆摊,还有很多讨饭的,买卖很热闹。这个场面这几十年一直都是这样的。”(庞祖荣,男,年出生,曾于地藏寺工作)

年6月10日,杭州市政府及萧山区宗教局将地藏寺列为保护寺庙之一,凤升村也专门建立了地藏寺管理小组,地藏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年4月22日地藏寺正式开放,成为萧山境内湘湖十景之一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

02

追溯村庄历史,探寻“四史”故事

二十年代,凤升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蚕桑运动,而这一系列运动的源头正是萧山早期中共党员沈定一。

沈定一

沈定一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并出任过清政府的官职,早在辛亥革命前后就积极参加反清革命。他也是最早宣传马克主义,开展工人群众革命启蒙工作,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最初成员。共产党成立后,沈定一也成为中共早期党员,并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衙前农民运动。

年9月,衙前农民协会宣告成立,发表了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衙前农民协会宣言》《衙前农民协会章程》,决定三折还租,反对封建剥削。为充分发动农民的现实力量,从思想文化上激发农民的斗争意识,沈定一又邀请好友刘大白,以及浙江一师进步青年学生杨之华、宣中华、徐白民、唐公宪、潘垂统等人,在家乡创办了农村小学,沈定一亲自教书,身着农民衣服,操着一口方言,在各种场合演说,印发册子,帮助农民学文化,宣传革命道理,引导农民要求减租和抗租。在凤升村村民的回忆中:

“农民的小孩也能去周家祠堂里上学,沈定一让孩子免费上学。他追求男女平等,所以女孩子也能上学。他也鼓吹农民要敢于打倒地主,具体怎么说我也说不清,但我记得的是,沈定一出版了很多共产党的册子。”(沈政清,男,年生,教师)

“沈定一除了在衙前活动,还来过坎山演讲,在东著草庵的戏台上大人们也是听说的,但大人物的到来肯定一传十十传百,我还知道沈定一在衙前的主要活动地方在东岳庙。”(应时生,男,年出生)

凤升村紧靠衙前,前辈村民一面多次认真聆听沈定一所作的《谁是你的朋友》《农民自决》等演讲,一面跟随号召,凤升村中的应家自然村还紧随其后成立了农会,极投身于农民运动,参加减租抗租和米店减价斗争。可惜应家村有相关经历的老人因年事已高故去,只能通过二手资料了解。但在村民的口述中,可以看到沈定一创办的农民协会在农民当中有很高的声望:

“设农民协会是要让农民都团结组织起来,因为官商勾结,地主收租,官府有军警保护,老百姓不团结一起肯定斗不过他们。之前土地的收成是地主和租佃户五五分成,农民减租后是25%归属地主,75%归属租佃户,就增加了农民收入。沈定一运动农民减租,走的是二五减租,三七五还租,地主收3分农民得到7分。”(庞友生,男,年出生)

我们采访的一位老人泮查顺谈到,他的父亲泮世和从20岁起就从衙前开始跟随沈定一工作,曾是沈定一的副手。

“父亲说这个农民协会是十分的好的,他也是为了帮助农民,所以才加入的国民党。因为这个,父亲对沈定一也有很高的评价。”(泮查顺,男,年出生)

此外,沈定一还在凤升村创办了一个运动场,最初作为农民协会开会的场所,后来成为沈定一组织民兵队训练的场地。民兵的出现,说明他当时已经意识到掌握武装力量才可以进行有效斗争,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农民协会是不同于以往封建农民起义的新型农民组织。沈定一组织的民兵队有两位教官,几百号民兵,皆为本地出身,凤升村内的泮世和就是其中的一位教官。从村民口述中可以得知,运动场身兼多重职能,除集会地、练兵场外,还办过现代运动会。

沈定一领导组织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不但开农民运动先河,更是将红色火种点燃在萧山东乡土地上,激发出农民群众潜在的伟大的革命力量。

年,沈定一发现坎山一带农民仍以土方法养蚕,生计艰难,决心改良传统蚕桑技术,掀起蚕桑运动。

蚕桑运动分两阶段,一是改良蚕丝业,二是组织成立东乡改良蚕桑丝茧委员会,并筹备组织东乡模范缫丝厂和改良种茧贩卖合作社。年坎山镇上成立萧山东乡蚕丝合作社,沈定一的革命同道,实业家、银行家,坎山镇新荣村的盛练心担任理事会主任,帮助农民贩卖蚕茧、开办蚕桑学校、开设剿丝厂,至今在很多村民口中依然被称为“蚕先生”。

东乡蚕丝合作在坎山镇设自治中心,统管南沙各地的蚕桑生产和经营。一时间东乡蚕丝业大振,年成为全省第一个东乡蚕桑改良模范区。而外地到东乡收茧统由蚕丝合作社归口代收,合作社自筹资金收取行租费及包烘费,壮大了合作社经济。

沈盛二人邀南沙各镇绅士、蚕农人股,筹建工厂,聘请日本上田蚕丝学校留学生沈九如为制丝部主任,选厂址在坎山塘上。工厂筹建前,合作社已在周家祠堂设有小型土丝工场,变时老人口述中的“平民习艺所”。沈九如回国后,借日本制丝技术、管理方法、集技术人材,抱实业救国宗旨,建设新型缫丝厂东乡合作丝厂,采用机器生产,—年装有6绪座缫丝车部,开工后工厂修建第二期工程,建意大利式8绪座缫车部,加速了东乡的工业化进程。丝厂招收14岁以上女工名培训,在职人员达余名,提高了妇女收入,间接提高了妇女地位。

工厂生产出“握手牌”细丝远销欧美,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为浙江出口之名牌货,年产达余市担。年由浙江省建设厅接管,更名东乡丝厂,遂向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贷款15万银元,拆除座缫车,全部改建“上海塞球铁工厂”制造的新型20绪立缫车台,并建自备发电机组等现代设备,其先进程度为全省之冠。职工已达余名,技术管理人员众多,组成现代化生产。直至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工厂被毁,机器损失殆尽,职工逃亡,东升丝厂不复存。

沈定一领导的蚕桑运动,是东乡自治的一部分。面对农民积贫的现状,沈盛二人不是直接给予金钱改善困境,而是通过改良蚕桑技术、成立蚕丝合作社、开办缫丝厂雇佣农民,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将自力更生、自我抗争的精神教化于心。

现今凤升航坞山上的中山林也是时为中共早期党员的沈定一与萧山民众为纪念孙中山所筹建,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噩耗传出,举国哀悼,萧山的群众也是悲痛不已,沈定一组织筹建了孙中山纪念碑。

中山碑

年3月12日,国民党政府将原定于清明节的植树节定于此日,感怀孙中山对植树造林事业的推动,全国也掀起“建设中山陵”的风潮,凤升航坞山洛思峰支脉山脊上的“中山陵”正是诞生于这个时候,中山碑也屹立于青松之间。

时间来到建国后,“围垦”作为萧山地区新中国史中的又一个重要的话题,这场自年开始,持续时间长达20年,围垦土地50多万亩,约占萧山总面积四分之一的“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深刻地影响着那个年代的所有萧山人,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了特殊的记忆。凤升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围垦村落,我们采访的很多村民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围垦。相较于受采访的其他几村,凤升村围垦体现出参与时间长、次数多、频率高的特点,这显然与凤升濒临钱塘江的地理位置有关。通过凤升村村民的口述,我们再一次细致地了解围垦的历史。

围垦一般选在农闲时,这样不会耽误农业生产,参与围垦的都是村庄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主要工作是挖泥、挑泥、挑石头,围堵造田,一般一次围垦要一个礼拜的时间。强度大、次数多、总数多,工作极为辛苦,如果有女性参加,也同样要参与挑石头等重体力活。围垦的路途有几十公里,运气好的可以走水路,很多人都是靠着一双腿;到了围垦的地方,条件就更加艰苦,每天都是高强度的劳作,晚上也只能睡在棚子、草所里,或者再走几十里路赶回家。

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下,食物的供给便成为重中之重。而每天日以继夜的工作,除了对身体,对心理也造成了一定伤害。所幸生产队作为大后方,给予了坚实的后盾,提供伙食、生活资料、文娱活动、精神激励等等。

“围垦期间,文工团来也会来做宣传,他们是来给大家鼓劲的,会给大家表演现代戏,如沙家浜这些戏剧。当时我们村子里的条件也比较好,所以生产队会给他们做饭吃,饭菜都比较好,有茭菜,还有肉吃。”(胡肇根,男,年出生,老师)

“早期的时候生产队里有预备仓库的粮食带来吃,后来吃饭的话就要自己带米了,吃的菜依旧是集体负责的。围垦一天给我们算10分工分,此外还有1角5分的补贴和半斤粮票给我们。”(泮文仙,男,年出生)

“广播站一定要跟去围垦的,我们是带着毛竹、广播还有喇叭去的……第一天我就写了一篇动员报告——主要是讲清楚这次围垦的一系列任务;宣传镇里提出来的口号‘奋战七天,直接六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是七天一换岗,并且还有劳动竞赛);还有一些工作的指示、指导思想;以及对土方的要求,比如坡度要求1:3,挖掘深度要求一公尺半深,几公尺宽。我在围垦周围转一圈之后又当场写了一篇鼓励稿,并送到去广播里去播报,以表扬他们工作。”(庞仁余,男,年出生)

在几次大围垦中,以69、70年前后的军民大围垦最甚,村中的劳动力基本全员出动。而令村民记忆深刻的又一大围垦,则是年的五万亩围。据资料统计,该次围垦围涂5亩,共出动劳动力15.4万人,是萧山围垦史出动劳动力最多的一次。

回顾围垦历程,大抵是被汗水浸满的,在我们采访的众多老人中,回忆起围垦,最大的感受莫过于“日子非常的苦”。但是除了苦,围垦带给凤升人的还有“围垦精神”。面对桀骜不驯的钱塘江水,萧山人民勇立潮头,敢于天斗,敢于地争,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汹涌的潮水对抗,彰显着人定胜天的精神气度。

也正是如此,凤升村人勇立潮头,走在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前列。

从上世纪20年代沈定一、盛练心创办的东升丝厂,到50年代,凤升村开始尝试创立集体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砖厂、土丝厂、绸厂、布厂等集体经济,这在整个萧山地区都是比较早的。厂房用村里的民房、大会堂、祠堂等改建,村里也会出钱让员工去杭州专门培训,提升技术,杭州的企业也会过来教授、指导。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进厂工作需要个人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作为投资。

“我们先是到萧山去参观其他的砖瓦厂开始学起来,我弄泥水工作,庞连海做木样工作,陈维善(现在的村书记陈书记的父亲)弄精工工作。这个砖瓦厂是盈利的,赚来的钱买了拖拉机,还建造了大会堂,所以当时人们对吴书记(吴祖传,当时的书记)的评价很好。”(泮查顺,男,年出生)

集体企业极大地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为村庄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年村子里就建起了钢筋水泥的大会堂,大会堂后来又作为绸厂的主要厂房。

“80年代后生活开始逐步的好转,村里的发展也逐步好转,村里发展也需要靠企业带动经济的发展。”(庞终林,男,年出生)

改革开放以后,凤升村的经济有了更加飞速的增长。年,修建了村里第一条水泥路,比其他村提早了五六年,成为坎山镇最早修建水泥路的村子。年,村里购置了一辆40多万的丰田大霸王及一辆四五万的桑牌拉货车,用于接送客人、运送货物,有些人家甚至买起了小汽车。年,凤升村成为标兵村,并保持多年。

这一时期凤升村经济上的飞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包产到户政策的落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也因为村民们开始有权利自由选择想从事的职业。没有承包制的时候,生在城市,就只能当工人;生在农村,就只能当农民,而承包制的落实,让农民也可以出去工作,是凤升村人民实现生活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腰包鼓起来之后,村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建房子,造房子也就成为了凤升村民在近几十年最为频繁的活动,大多数村民的房子已经重建了3次,条件好的人家甚至已经造了4—5次。而三件套作为那个时代的结婚必需品,虽然一般人家并不买得起,但是为了结婚,很多人家就算是借钱也必须要买到。

“80年代初开始造房子,经济好的先造起来,并不是一起造的。一开始是原拆原建,现在是重新安排土地造房子。一开始是平房,最高是两层半的房子,后来就有三层四层的房子,现在很多都是别墅(已经是五代房了)。80年代一个人一年有一千块钱已经算很多了,基本上50块一个月左右。那时候造房子比较便宜,第一代的房子差不多一万块左右。那时候要一户人家用尽全力来造一间房子。第二次差不多是在90年代,差不多10—15年造一次房子。我们那时候的结婚三件套:自行车30元、缝纫机元、手表20元,比较难负担,一般人家不怎么买的起,但是这是结婚必备的,需要去借钱买。”(周扬标,男,年出生)

03

展示生活图景,建设美丽乡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就需要解决乡村的各方面问题,包括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生态问题等方面。

对于凤升村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大办工厂企业走出了致富路,也带来了污染问题。

“厂办起来之后村里污染也跟着多起来了,空气质量不好,松树都死了,蚕养也养不好。村里喝水一般用的都是白龙潭的水,不用喝河水。年的纺织厂、织布厂,污染影响不大,只是有一点点的污染;从年开始,企业逐渐多了起来,各种厂也开始办起来了,尤其是纺丝厂,当时的污染特别严重。”(泮祖伟,男,年出生)

3年,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各村调转船头,以生态立村、生态强村、生态富民为方向,走上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凤升村的白龙潭水,又重新变成了自家的“农夫山泉”。

04

解码文化基因,提炼一村一品

总书记在关于民企的企业家精神的讲话中提出一条“企业家要有爱国的精神”,民国时期凤升村的东乡丝厂、桑蚕事业,彰显着爱家、爱乡的情怀,家国情怀,以“家”为先才能上升至“国”的高度。

凤升村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的重点便是在于层层递进“爱家、爱家乡、爱国家”。爱乡体现在村庄的很多元素之中,如周家祠堂并不代表凤升村的文化精髓,只是机缘巧合之下落在这个地方,却发展成私塾、小学,在抗战时期依然延续这教育的传统。年的3月12日,是国民政府第一次举行全国规模的植树节,凤升村作为一个乡村见证了如此重大的事件。植树节意义深远,与孙中山精神长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得是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传承,教育不仅仅只在文化上,也在于技术能力,也在于育德树人。由于在农村,访谈的对象多为农民。农民与“农”字紧密集合,本团队对凤升村教育侧重点在于“农”,即使文化程度低,在农业不输于人,在为人上他们善良质朴。

农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曾经的重农抑商到后来的工商皆本,“商”的地位在逐步提升。凤升村水运发达,“商”部分就此引入,相比于北塘的大埠头,凤升村在周家祠堂处有一个小埠头,浙东运河的商品交易至此,过往的繁华可见一斑。

在地藏文化中,尤为突出的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近百年之前,沈定一就有一个很大的愿景,那就是启迪农民,开发明智,并通过让农民学习与强健体魄,从而成为现代的文明人。他开办农业协会,发展桑蚕事业,东片地区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发源地,凤升村正是见证了也参与了中国农民运动。七月初七是地藏寺香火最旺之时,凤升村的人们何以在七月七日朝拜地藏寺?七月初七正是七夕乞巧节,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农夫相遇,农耕与桑蚕在此刻融合。种桑养蚕、缫丝织布,轻纺产业链在凤升村环环相扣,在七八十年代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九十年代推动了凤升村经济的腾飞。

“凤升文光”,是凤升村的文脉相传与荣光延续,在过去记忆的消散下有保留,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有荣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