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忻州 忻州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东西还着实不少:五台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地球早期历史的博物馆”;保德红土,“三趾马”化石,名扬世界地质界;中国货币的祖宗——保德铜贝,以及以南禅寺和佛光寺为代表的唐代建筑,还有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但说起这些“忻州之宝”,不要说外乡人,就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恐怕也知之甚少,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三晋出版社出版的《话说忻州》丛书 最近,由本社副社长王文君撰写的《话说忻州》丛书由三晋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0万字,正16开本。封面简约典雅、大气厚重,印刷精美,配图余幅,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内容上溯殷商,下至年,叙述了忻州多年的历史进程,系统宏观地介绍了忻州的自然风光、古迹典故、名人足迹、历代战事、名门望族、诗词歌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产等。成书历时7年,作者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考察,结合史料和采访资料,以新闻记者独特的敏锐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贡献了一部集史料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全面介绍忻州的著作,对于挖掘历史、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传承忻州文化做些事情 “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市农行的一位朋友对我说,忻州山川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名人俊彦代有人出。你们这些舞文弄墨的,咋就没有人编一本全面介绍忻州历史文化的书籍呢?听了这句话,我内心深受触动,作为报社0多年的老新闻人,感觉好像欠了一笔债一样,沉甸甸的。由此,我有了撰写一部系统介绍忻州的专著的想法。”王文君说。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既然有了想法,他马上着手策划起来。“我找来市党史办专家谢音呼、本社老记者张树彬两位朋友商量,搭起班底,确定框架结构,明确分工,计划编辑出版一套集史料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忻州史话》丛书。后来由于经费难以落实,抽调的几个人在写法、体例、取舍诸方面存在一些不同意见,起初的想法无奈作罢。没办法,看来要做成这件事情,只能靠自己。” 作为本社的副社长,他分管着行政后勤、经营创收、党务工作和新媒体的运营,还经常参与新闻采编的策划和重大报道的组织,平时工作已经忙得分身乏术。而要完成如此大部头的作品,又需要充分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从年初开始,他便利用业余时间四处收集资料,拍摄图片。“7年来,我几乎是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这些时间大多用在跋山涉水中。”他先后5次进入芦芽山人迹罕至处,探寻隋代汾阳宫周边的江亭;先后三次踏入宁化古城,研究这座古城历代军事作用的演化。为了弄明白大小武州城的确切建城时间,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好多当地人,跑到神池县几个村子的农民家中寻找石碑、研究碑文。在探访长城时,忻州市内保存较好的长城遗存基本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遍访市内沿黄河岸所有的渡口,追寻西口路上的繁华和喧嚣;他经常穿梭于五台山及周边的庙宇中,体验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代县阳明堡、神池八角堡、偏关老营堡和水泉堡、桦林堡是他常去的地方,那里的好多农民和文化工作者都是他的朋友。撰写《名门望族》部分,他收集了00套本市历代家谱,从中筛选出有影响的家族,还特地从安徽巢湖借阅了《班氏家谱》。几年下来,他行程近0万公里,跑遍了市内几乎所有乡镇。为了弄明白汾河与黄河的交汇地点,他亲赴万荣县庙前村,在后土祠登上著名的以汉武帝《秋风词》命名的秋风楼,感受古代帝王的霸气与风流;他爬到庙前村的高坡上,等待夕阳西下,用相机记录下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的迷人春景……对历史的探寻,对自然景观的迷醉,使他乐在其中。 但提起这些奔波劳碌,他淡淡地说:“我只是想为忻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做一点文化人该做的事情,尽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作者在广武长城采访 系统的“忻州百科全书” 采集资料的过程艰辛而充实,撰写成稿的过程却更加考验耐心和对资料、文字的驾驭能力,如何安排布局、如何取舍资料、从何处着手都需要反复考量。 丛书以《走进忻州》《秀美风光》《古迹典故》《名人足迹》《历代战事》《名门望族》《非遗传承》《殷实物产》《诗咏忻州》《英才荟萃》《大事拾遗》十一个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忻州的人文地理全貌,使庞大的内容呈现出简明清晰的脉络。“我本意是结构简洁明快,所以在布局上先讲‘走进忻州’,综合介绍各县的基本情况,如历史沿革、人文特点和风土人情,给人形成整体的印象。此后的篇章基本上打破了县与县之间的界限,归类详述,如《秀美风光》部分,基本上是按‘两山’‘三河’‘三关’及地上遗存、古代建筑、文物瑰宝介绍的,其他如《名人足迹》《名门望族》《历代战事》等都是按时间顺序叙说的,最后《大事拾遗》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对于书中的史实内容,他总是用资料佐证,力求准确无误。为了核实一些传说、故事,考证一些地名的变化,他四处寻访、查漏补缺,将很多史书、文献中没有的或叙述不全的内容纳入本书中。在书籍排版上,不落窠臼,大胆创新,封面和版式的处理都很新颖,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忻州之美。 在精心的研磨下,《话说忻州》在内容上呈现出了几个突出的亮点:第一,首次系统介绍了各县县名的由来和演变过程。县名是一个县重要的文化元素,其由来与演变过程散落于当地志书、各类文献与当地人的记忆中,作者查阅了多种资料,反复推敲考证,终于将各县县名故事完整地做了阐述;其次,对一些重要的碑刻、古迹、古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可以说是对官方志书的一个补充。“岁月失语,唯石能言”,《话说忻州》收录了《风雨竹碑》《冠军将军纪功碑》《大观圣作之碑》《圣旨雁门关碑》等重要碑刻,对历史文物进行考证述说,再现了很多反映忻州历史文化的精彩片段,如《风雨竹碑》中对关羽“以竹为画,画里藏诗”的历史掌故进行了形象描述,非常具有可读性;再次,对历代的重大战事进行了重点介绍。忻州作为“晋北锁钥”之地,地理位置险要,战事繁多,影响深远,战争史可以说是忻州的主要历史,但历代志书中对其涉及的不多,“作为研究历史之人,我应该把它补齐。”书中共收集历代战事31次,而且文中战事的叙述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其放到历史大环境中进行描写,如河曲在商代称为沚方图,沚方图的每一次战争都与周边关系、朝廷决策密不可分;第四是对历朝历代的名门望族的收集和整理。这些内容在古代志书中基本不见,但却是一个对地方政治、经济、人文有重要影响力的不可回避的话题,这些家族门风有的忠义,有的果敢,有的笃学,有的敦厚;有的重商,有的崇农,各有表现。书中收录了忻州各地历代38家名门望族,叙述了其家族地位、历史沿革、主要成员和重要业绩,在家族的演进中折射出大背景下忻州的世情人文;第五,首次将各县的“八景”收集齐全并作了较为准确的介绍,还选配了诗作,收录在《咏忻诗文》中。“八景诗话”在自然景观中增添了人文趣话,为全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贡献了一个很好的宣传点;第六,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忻州文化的精髓,既有挠羊赛、二人台、北路梆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二鬼摔跤、偏关万人会、上阳花社火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忻州市地方传统古庙会,作者都如数家珍地一一进行阐述。“记录并传播它们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忻州特色文化的发扬。”作者如是说。 献给家乡的歌 古代志书字形生僻,晦涩难懂,读起来费时费力,对文字功底有很高的要求,好多年轻人不愿意读,这就使历史文化的弘扬很容易形成断层。如何让冰冷的历史有温度,如何让生硬的文字能活泼起来,如何让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他选择了以“史话”的形式叙述历史,辞句练达,文风活泼。在介绍石岭关时,文章语句凝练,大气典雅:“这里东西两侧群山磅礴,如同青龙醉卧苍穹;南北平原坦荡如砥,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天清气朗旭日初升的早晨,崇山峻岭中的烟气薄雾,像轻纱似的飘荡成锦,成带涌起,变幻莫测。”在描述神池的风时,作者信手拈来,语句平白如话:“在百姓中也有歌谣:‘神池大风口,四季风不住,春天刮得苗卷走,神仙遇上也昏头。’无论是从官方的记载,还是从民间的歌谣来看,能横吹牛马使其倒行,这风着实怕人。”在描写河保偏三县人性格时,文风诙谐幽默,读来逸趣横生:“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位于晋陕蒙地带的河、保、偏三县,同饮一河水,亲如三兄弟。但在性格上各有特点,偏关人行事稳重、憨厚老实,有责任心,像家中的老大;河曲人脑瓜灵活、言语乖巧,会处理关系,像家中的老二;保德人性情豪爽,有胆有识,讲求信义,像家中的老三。这里不说偏关、河曲人的性格魅力,单说这保德人的性子,倔强耿直,不拐弯、不转圈,喜欢直来直去。遇到认死理的时候,九匹马都拉不回来。保德人的这种性格,可以成大事,也可能坏好事。所以也说不准是好是坏,但有一条,和保德人好相处。”书中用多彩的笔触描绘了忻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果不是对家乡怀揣着深厚的情感,很难做到这一点。 书稿在年6月就已成形,但他总觉得不满意,不断修改、完善和增添新的内容,力求精益求精。“现在书出版了,回过头来看,还有不少由于资料的缺失和能力有限带来的遗憾。但我至少对自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希望能于大家有所裨益,也对推介忻州有所帮助。”他笑着说。 来源:忻州在线 编辑:周宏宇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鍖椾含娌诲ソ鐧界櫆椋庤澶氬皯閽?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鏈濂戒笓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