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被誉为“清凉第一胜境”的五台山大白塔和代县的阿育王塔堪称忻州塔类建筑的“双璧”,而阿育王塔也是中国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中的“十九分之一”。

  真身舍利,梵语中意为“尸骨”,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主要是骨舍利,白色;肉舍利,红色;发舍利,黑色。均圆明皎洁,光滑坚硬,五彩夺目,击打不碎,甚为神奇,迥非世界珠宝可比。佛教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据佛典《涅经》记载:释迦牟尼入灭后,弟子们焚化了他的遗体,将舍利收殓保存,在王舍城建塔供养。当时,佛祖的舍利已成为佛教信众顶礼膜拜的佛教圣物。后来,古印度八国的国王将佛祖舍利平分八份,各带回本国建塔安奉,佛史称为“八王分舍利”和“八王起八塔”。大约在佛祖入灭的年后,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即位,定佛教为国教,还将佛教向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相传,阿育王索回各处所藏的佛舍利八斛四斗,做佛塔8.4万座,每塔内置一枚舍利子,分传到世界各地的信教区域。这一传说明显有神话夸张的成分。但是,阿育王时代建造佛舍利塔却是真实的历史。

  唐总章元年()道世所著《法苑珠林》问世,文中记述了在中国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19座宝塔,文中位于忻州境内的只有齐代州城东古塔(今代县圆果寺阿育王塔)一处。这座忻州市唯一“十九个”中的古塔,俗称白塔,年6月25日,阿育王塔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圆果寺阿育王塔位于今代县旧城东北隅,仅留阿育王塔。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初为木塔。唐武宗“会昌灭法”时被毁。唐宣宗大中元年()重建,宋元丰二年()遭雷击又毁。宋崇宁元年()再次修建,金兴定二年()元兵南下时,毁于战火。现存阿育王塔为元至元十一年()复建后的遗构。形制为喇嘛塔,塔基平面呈长方形,长51米,宽26米,高1.5米。塔座的叠涩砖两层,上施莲花座一层,再上施曲尺形须弥座。塔身为圆形覆钵。刹座叠涩砌筑,上承铁质刹杆。砖作相轮十三层,上置圆形露盘和金铎,状若伞盖。极顶以宝珠两枚收刹,上下叠置。阿育王塔周长60余米,塔高40米。全塔比例和谐,轮廓秀美,是我国元代喇嘛塔之代表作品。年春,周恩来、任弼时随毛主席居代县时,曾在塔旁摄影留念。

  阿育王塔因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而得名。据了解,佛教刚传入中国时,阿育王塔其实是覆钵状,通俗地说就是像一个“馒头”形状,后来才渐渐吸收中国元素,从一层变为多层,从圆形变成多角形。

为了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为了让忻州之美向全世界展现,请伸出您的双手,让忻州的网络投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1、扫码







































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南昌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