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3/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电视剧《西口情歌》,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作协、河曲县委、县政府联合摄制的原生态民歌音乐电视连续剧,该剧的拍摄为三晋文化研究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填补了走西口民歌缺乏系统挖掘和研究的空白,对当前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以及提升山西文化的影响力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写在《西口情歌》之后。

  我家乡忻州河曲县,静静地躺卧在山西地图边子上。小县过去穷而偏僻,十年九旱,自古便是苦焦的地方。古代,那里曾经是抵御外族的边关,又是蒙汉交好的发源地。三四个世纪以前,我的勇猛而顽强的父老乡亲,为了活下去,为了活得好一些,过黄河,穿沙漠,硬是在野狼出没的蒙古荒原,开创出来一块块如花似锦的生活乐园。这段历史,家乡人叫作“走西口”。个中的艰难竭蹶,写出来是一部大书。个中的悲欢离合,说起来让人肝肠寸断。

  我们家几代人走西口,亲戚撒遍内蒙古。很小的时候,我曾经随着家人跪在黄河畔,迎接过我爷爷的灵柩。爷爷病死在河套川,棺木是用牛车拉回来的。我父亲走口外,一直走到河曲“土改”了,新中国成立了,才算结束了“刮野鬼”的流浪生涯。

  到了我这一代,自然再不要走西口了。先是读书上学,以后参加工作捧上了公家的饭碗,先人们几百年迁徙流浪的陈年旧事,慢慢地从眼前飘走了。而那些自小在耳畔萦绕的凄凉的山曲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离我远去了。

  大约是年的春天,我坐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教室里,正在听丁玲、艾青等前辈讲述他们的故事,耳畔突然便响起来家乡的山曲儿。那歌声那么亲切,那么强烈,我甚至听出来那就是我母亲唱的。我甚至看见我父亲赶着牛牛车,正艰难地行走在库布齐沙漠里。我听到一段雄浑的历史在召唤我,我听到万千首民歌反复吟唱着一句歌词:哥哥你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

  我悄悄离开教室,我无法遏制自己的眼泪。我知道自己想家了。想家乡父母,想妻子儿女。但更令我怦然心动的,是突然感觉到自己必须干一件事情,那便是把家乡的民歌整理出来,看看它到底有多少首,到底记载了些什么。

  于是我开始大量搜集家乡民歌,把我从小听到的,把我所能看到的,一一摘抄记录下来。开始的时候,我就像当年走西口的穷汉走进广袤的蒙古高原,满眼都是肥沃的泥土,满眼都是丰硕的果实。伸开手便抓,抓住了便往口袋里装。结果民歌抓了不少,但显得太杂太乱,也太耗费精力。以后忙于编刊物,忙于家务事,这件事时断时续,始终没有做完。

  年,我从《山西文学》编辑部转到山西文学院,总算有时间去了却一桩心愿,那便是踩着先人的脚印,一直走到西口外,去体验他们当年的艰难,去领略他们创造的辉煌。在准格尔,在鄂尔多斯,在巴彦淖尔,在八百里河套,我时时能感受到先辈们留下来的气息,能感受到蒙汉人民割不断的情感。走西口是一部悲壮的流浪创业史,也是一部蒙汉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史。走西口养活了千百万内地穷汉,走西口留下来千万首悲凉的歌。这段历史似乎没有引起文化人特别的   从内蒙古回来,我一边着手长篇小说的准备工作,一边把大量民歌输入电脑,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组合筛选。删去那些常见的杂歌以后,我突然发现河曲民歌竟然就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叙事长诗,而且具有史诗般的震撼力!走遍全国各地,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或情歌。但像河曲县这样,竟然有几千首民歌围绕一段历史、围绕一个主题,吟唱日月的艰难,吟唱感情的煎熬,用山曲儿来讲述一对对青年男女从嬉戏、对歌、相识到成亲、离别、思念、情伤、盼归、受苦直至西口归来的全过程,且能一代代流传下来,实在是一种十分奇特、十分令人震撼的文化现象。倾听或捧读这些凄婉动人的山乡小曲,让人感慨唏嘘,心灵为之震颤。

  我用几年时间编完这本书。我将书名定为《西口情歌》。只有一个情字,才能把家乡父老几百年走西口的历史装进去。只有一个情字,才能表达出我对家乡的挚爱。

(口述:全国政协委员作家燕治国,整理:中央统战部米广弘)

来源:忻州网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