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2/ 我叫李岩,年底从北京入伍到山西忻县(现在忻州市),年底转业,从19岁到34岁,整整十五个春秋,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芳华献给了国防事业。 十五年的军旅生活——盖营房、种水稻、军事训练,实践了我难忘的“工农兵”的完整体验。 这种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当兵苦,磨练了意志,强健了体魄。 当兵严,养成了守规守时的好习惯。 当兵是我一生的荣耀。 当然,我也失去了很多孝敬老人、关爱家人的幸福时光。 对此,我无怨无悔,因为当过兵的都明白,有了这么一群舍小我守家国的铁血军人,才有了国家安定、百姓安康。 年国庆35周年大阅兵,是继年国庆阅兵后,25年来第一次盛大的国庆阅兵。这次阅兵的盛况,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向世界展示了军威国威。 回首往事,仅以此文纪念那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3军师团当兵的历史,也献给我的和所有当过兵的战友们。 李岩年8月于北京芍药居 这次受阅的有5个步兵方队,我所在的63军方队就是五个步兵方队中的一个。他们雄赳赳地进至天安门前时,由肩枪齐步走变为端枪正步走,整齐划一,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条线,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优良的军事训练素质和精神风貌。如何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63军方队设三个中队,我当时任团2营副教导员,被抽调到阅兵方队当3中队指导员,主要职责是做好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 负责训练的中队长是团副团长田元庭。 年1月16日,从全军抽调的参训人员进驻太原武宿机场。这个机场是个战备机场,一条笔直的宽宽的柏油马路,四周一片庄稼地,连颗树都看不到。正值寒冬,战士们身着绒衣,单鞋单帽,每天训练十几个小时,每天练得都是内衣湿透了,可以拧出水来。 最初,从各师团抽调参训的战士近千名,军长王根成亲临现场,沙里澄金般的一个人一个人挑选。他选人的标准是,身高1.75米左右,身体太胖太瘦不行,眼睛一大一小不行,双腿o型x型不行,脖子太长太短不行,脑袋太大太小不行。目测一遍下来,近一半不合格。 他对参训人员形象不满意,说,到北京天安门前接受检阅,往小了说,在全国人民面前代表的是63军形象,往大了说,要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中国军人形象。他要求,所属各部队凡是身高合格、形象好的包括军师团所有首长警卫员、勤务员,全部调上来挑选。他说技术不行通过训练可以弥补,形象不好没法回炉再炼。 王根成军长历来以治军严,用兵狠著称。 一天下午,王军长事先没打招呼,悄悄来到训练场。可能连续几天大强度训练太疲惫了缘故,战士们的动作有些疲沓。王军长见状大怒。他命令所有连以上干部集合,每人持枪听他口令,所有人都没料到,他喊完分解动作:正步一后,再没下音。 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从连长到师长双手持枪,单腿着地,从打晃到颤抖,乱作一团。接着下口令,正步走,军长不喊停,谁也不敢停。三个多小时过去了,这些干部毕竟平时说得多练得少,全都体力不支,有的双臂抬不起来了,有的腿抽筋了,有的晕倒了---。王军长说,要想战士过硬,干部首先过硬。 对干部和教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训。 其身正,不令则行。干部教员自身严了,战士自然不敢懈怠。时值“三九”,战士们手冻裂了,腿踢肿了,经过多天的艰苦磨炼,到5月初进京前,基本确定基准兵、方队领队、第一排面等整个方队进京受阅的正式队员及替补队员。 阅兵方队总指挥师师长刘逢军(右,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北京卫戍区司令)与团团长孙克文(左)在现场组织训练。 副团长田元庭对参训战士进行眼神训练。 军容军姿训练要求站立两个小时纹丝不动。 立正要求两脚打开60度用自制的角度尺测量。 手型手臂规范统一。 持枪劈枪训练,枪尖必须停在一条线上。 方队领队敬礼训练,左一75年湖北兵梅建华,国庆阅兵领队之一。后任朱日和基地司令员。 排面训练。要练到从哪个方向看都成线很不容易。 每天天不亮开始训练,晚上太阳落山才回到附近村里休息。 训练场小休息交流训练心得体会。 炊事班每日三餐送到训练场。 干部战士蹲在地上围成一圈就餐,伙食比在连队好,顿顿有肉,主食管够。就怕刮风,沙子尘土吹到饭菜里吃着牙碜。 战士业余理发员在训练间隙为战友理发。(正在理发的是三机连84年入伍新兵李龙仓。李龙仓复员后成为邯郸武安的一位知名企业家)。 每个训练阶段都要开展评比竞赛活动。 方队进京前最后一次合练。 方队进京前最后一次合练模拟检阅。 进京前动员。 很遗憾的是,由于进京名额有限,部分干部战士最终没能走到天安门,但参加过大阅兵训练也会是人生中的一个亮点。进京前我用自己的海鸥小相机为中队每个干部战士留影纪念。 年5月8日,63军国庆阅兵方队正式入驻北京沙河机场。经历了太原武宿机场三九严寒磨砺,又迎来北京三伏酷暑的考验。各方队住进帐篷搭建的阅兵村。 我住阅兵村55号帐篷。暑伏天帐篷内温度达四五十度,每晚要在帐篷中央放一大块冰降温,否则无法入睡。 沙河机场是一座军用机场,夏日无庇荫之处。战士们每天日出即训,日落而归。 我们一个方队每周光是磨坏的皮鞋铁钉,就有两麻袋。 方队总指挥刘逢军训练间隙指导两位领队动作要领。 正式阅兵前所有阅兵方队集体合练,第一次对新闻媒体开放。 受阅官兵提前着“八五”式新军装,次年新式军装才配发全军。图为海陆空军官服。 后记:阅兵训练期间,我用一台小型海鸥相机记录下训练的一些场面。在太原训练时用的是乐凯黑白胶卷,(进京才第一次拍彩卷)夜里在房东家自己冲洗的,由于时间太紧张,当时也没条件做照片,这一放就是30多年。 尽管照的不专业,底片保管不好满是划痕,但是今天看起来依然显得弥足珍贵。 李岩年生,北京人。 当过泥瓦匠拿过瓦刀,当过兵拿过枪杆子。 摄影是业余爱好,退休后,喜欢拍点人文的,身边的、普通百姓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