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城西关外的晋河北岸,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庙宇坐北向南,主体建筑自南向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山门、正殿、后殿等多座单体建筑组成,层层迭进。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两株粗大的古槐直插蓝天,气势夺人,这就是著名的西关大王庙。庙宇始建于金大定十二年(),元明清历代均有增建、修葺和整修。 一、大王庙的结构特点 正殿正殿平面呈正方形,是型制比较古老的布局方式。最初的殿堂可能源于金元时期的风格,但现存建筑已经为明代结构,外观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屋顶为歇山式结构,但柱网布列繁琐,增加四根内柱,使内柱总数达到八根,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对单步梁(或称挑尖梁)用四柱,挑尖梁出檐后代替了耍头和衬枋头制成螭首,直接承担挑檐桁,前檐柱头科斗拱五踩双昂单拱内外计心造,厢拱为异形拱,雕刻有精美的翼翅形。当心间平身科斗拱的耍头与衬枋头合用一枋,内部伸至平材立枋之下,当作挑斡使用。东西和后墙檐下斗拱与前檐斗拱相似,只是瓜拱和厢拱平素无饰,平板枋榫卯连接型制古朴,枋下栏额断面粗大,呈明代手法。由于内柱较多,使殿内梁架各部分分工明确,结构简单,无相互牵制的叠加和交叉,因而在很低矮的空间内,直接承受到步架椽,使整个殿宇显得低矮,虽然明代特征显著,但整体上缺少了些许雄伟与壮阔。 后殿(寝宫)后殿是大王庙里最古老的建筑,建于金大定年间。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通檐用两柱,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昂计心造,当心间补间铺作出45°双斜昂,每个昂嘴两端隐刻有与昂嘴弧线平行的装饰线条,手法极为古朴。梁架上四椽栿上置驼峰再置大斗承托平梁,蜀柱直接顶在脊槫之下,两侧施有叉手,型制特殊。屋顶为悬山式,两端鸱吻造型有力,之间施有瓦条脊。 这座金代的建筑风格,与早于它的宋辽和晚于它的元明建筑区别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望板一反常规,使用粘土砖代替,有效地克服了木质望板的易腐现象,大大延长了木构架的寿命,其作法与用材和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的望板完全相同。 2、在假昂头的两侧,隐刻有一条与昂嘴平行的弧线,底部砍削有一个昂嘴厚度的浅沟,形似两个昂嘴套在一起,型制十分古老,与忻州市西呼延村宋代元祐二年()所建的金洞寺转角殿斗拱的做法如出一辙。 3、普柏枋与栏额呈“T”字形相叠,但在转角处,栏额不出头,与元、明两代建筑区别明显。同时大殿补间辅作斗拱后尾外形均作蚂蚱头耍头,与平定马齿岩寺大殿和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等金代建筑手法极为相似。 4、瓜拱两端砍成45°斜面,而令拱不为所动,仍然保持90°侧面。宋代建筑的瓜拱和令拱都不做斜面,而元代的瓜拱和令拱全部砍成45°的斜面,这使其与宋或元代建筑区别显著,而金代建筑夹在宋元之间,正好是过渡时期,所以瓜拱砍面,令拱不砍,风格特殊。 5、雄壮的斗拱辅作之全部高度几乎是柱子高度的1/2,这在斗拱高度的比例中是极为特殊的,这种比例关系已经可以和五台山佛光寺唐建东大殿的比例关系相媲美,使后殿(寝宫)整体庄严古拙,实为弥足珍贵。 余年来,大王庙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屡屡修葺,始终屹立不倒。近二十年来大王庙也已经历过两次修缮:年,市政府对破损的戏台和钟鼓楼进行了维修;年又对其余建筑进行了维修,并新建碑廊。除修缮外,大王庙的保护措施也比较完善,不仅配备有各种消防器材,还有专职的文物保护员看管。如今的大王庙整体布局完好,结构稳定,看上去沧桑而厚重,古朴而宁静。我们相信,在政府、民众、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王庙一定会在阳泉这片热土上永存,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机会目睹它的风采、聆听关于它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