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故事 韩信自幼聪颖好学,年岁不大,已经是五经四书卷卷通晓,诸子百家无所不知,更精通计算,熟知兵书,立志要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但是时运不济,无人赏识,直到二十多岁依然无所事事,只能成天腰悬长剑,游走于市井之间。 报复相士 市井上有一个相士,成年累月在街上摆摊设卦,为人们测算吉凶祸福,勘定坟宅吉地。韩信苦于壮志难酬,就来到摊前想让这个相士指点一下。但是相士略略端详了一下就说:“看你面削骨瘦,必无后福,不算也罢。”说完不再理睬他。韩信听了十分生气,说了句“狗眼看人低”就愤愤地走了。 离开以后,韩信越想越气:自己本有一番凌云之志,他却说我必无后福。这种蒙人骗人的相士也能混口饭吃,我满腹经纶的人反倒如此落魄。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我非报复他一下不可。怎么报复呢?抽出长剑杀死他?这不是大丈夫所为。暴打他一顿吧,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况且那是市井之徒之为。最好的办法还是用小儿恶作剧,在他摊位上拉上一堆屎,给他一点晦气。就在当天晚上无人之时,韩信送给他一个“花糕一摞,尖尖朝上。” 第二天一早,韩信来到相士摊位前,看着自己的杰作发笑。不一会儿,那个相士来了,看到有人竟在他的摊位上拉了一堆屎,气得大骂起来:“是哪个少爹没娘的人做的这种缺德事,晦气,真是晦气!”一边骂,一边找来把锹准备清除。当他正要弯腰铲屎的时候突然停住了,原来他发现这堆屎与众不同——是三棱子屎,非将相之才、王侯之贵的人拉不出这样的屎来。这个人是谁呢?可惜自己与这样的贵人无缘见面。一边想,一边下意识地四处瞅瞅,发出遗憾的叹息。 正在叹息之间,发现昨天那个寒酸之人负手发笑,好像洋洋自得的样子。相士说:“你笑什么,看见过在这儿拉屎的人?” 韩信说:“何止看见过。” “他是谁,现在在哪儿?”相士急切地问。 韩信又是一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给你一点晦气,省得你老是瞧不起人。” “你说什么,这堆屎是你拉的?” “我说了你还不信,这种事还有替别人揽的?” 相士还是不信:“这堆屎肯定不是你的,你咋能有这种贵气呢。要想让我相信,你再拉一堆让我看看。” 韩信说:“千不难,万不难,拉屎撒尿最不难。难的却是在人世间还能找到个爱看屎的人,我立马拉给你看看,再给你增加些晦气。”说完到僻静处又拉了一堆。 那个相士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下,这才相信果然就是这个寒酸之人拉的。叹了一声说:“我神相也有走眼的时候,可是看走眼对我来说无甚大碍,但是你虽有王者之相,却无发迹的迹象,所以还是鸿图难展,可惜,可惜。” 韩信见相士说得有理,不敢再小视人家,赶忙向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说:“怪我荒唐,冒犯了先生,我向先生赔个不是。请先生给我指点一下迷津。” 相士本来就想结识一下贵人,见韩信虚心请教,哪有不尽力的道理,也还了一礼说:“待我仔细给你看看。”经过一番细心推敲后又说:“你确确实实有大贵之相,说不定还能称王。但是有两个坎儿跨不过去,第一是你没有祖坟。这是一个奇怪的事情,按常规看,世间人人都应该有祖坟,没有祖坟的人世间是不会有的,但是你确实没有,我也看不出是什么缘故。另外,即使祖上有人,也还得占个王者地脉。这两条就是你跨不过去的坎。” 韩信说:“先生确实高明,自我记事以来确实没有见过祖坟,但我母亲在世,她说我的父亲早已去世,只是不肯说出埋在哪里。请先生先为我测上一块风水宝地,然后我再追寻父亲的下落,既有我身,必有生父,世上哪有无本之木?” 相士很乐意地答应了。 灭绝人伦 韩信和相士走荒野,翻山岭,历经一月有余,终于在九里山的一处依山面水的高松之下找到一块宝地,又用罗盘测准方位,做好暗记后,两人高高兴兴地下了山。分手时,韩信又说了许多发迹之后必报大恩之类的话。 韩信兴冲冲地回到家。家中只有母亲一人,父亲是谁她从不告诉儿子。以往韩信追问时,她总是说已故多年,除此之外讳莫如深。这次回来不一样了,韩信一定要问个水落石出,但是怎么问呢?照以往问法还是不会有结果,得让母亲自愿讲出来才行。见到母亲后,韩信先不提父亲的事,只是把相士之言,原原本本告诉给母亲,又把已经选好王脉之地的事也说了。然后才叹口气说:“可惜不知生身之父葬于何处,看来你儿子只有在世间窝窝囊囊活一辈子的份儿了。”说完后看着母亲叹息不止。 韩信的一番话深深地撼动了母亲,一阵激烈的利弊权衡后,她终于下了决心,说出事情的真相。 原来,韩信从的是母姓。他的外祖父不仅富裕,还是个风雅之士,特别是还有个棋癖,棋艺也极高,因此常常有棋中高手来他家对弈。 他们家还养了只猴子,这只猴子特有灵性,每当主人与别人下棋时候,它也要傍在身旁看着。久而久之,这只猴子也通晓了棋理。 外祖父只有一个女儿,爱若掌上明珠,打小时候就教她读诗习文,闲暇之时也教些琴棋书画,因而这个女儿也可称得上少有的才女。 一天,父母外出,家中只留下一个女儿。女儿闲暇无聊,自己摆开棋子玩起来。猴子见小姐一个人摆着棋子玩,就跑过来要拿着棋子和她对弈。韩小姐觉得很奇怪:一只猴子竟然要和她下棋?又一想,方正是逗着玩儿的,也就不经意地和它下起来,不想一局下来竟然输了。小姐很不服气,又认认真真地下了一局,还是输棋。小姐的性趣来了,猴子却不干了,它那种爱跳爱动的性子哪能坐得下来。没有办法,韩小姐就哄着猴子说:“我再和你下上三局,三局两胜,如果赢了我,我就做你的媳妇。”她是逗着玩儿的,猴子却高兴地上窜下跳,吱吱直叫。接下来下了三局,猴子都是胜局,把个猴子高兴地抓耳挠腮,在小姐身边绕来绕去,偶尔还猴蹄骨散地抓上小姐几下。 韩小姐对猴子的这些举动本不以为然,谁知晚上入睡后,猴子竟从天窗钻入她房间,进了她的被窝,待到惊觉时为时已晚,猴子真的做了她的丈夫。小姐又羞又气,还不敢声张。更不可思议的是,自从那晚以后,小姐怀上了身孕。当父母得知此事后,虽然羞愤,但也不敢声张。十月期满,生下一个男孩,小姐就给儿子起名韩信,“韩”从母姓,“信”则意为信守诺言,终生不再嫁人。 再到后来,猴子死了,小姐就留下猴皮做个纪念。父母相继下世后,这份家业自然就由韩信母子掌管了。 母亲讲完这段故事后,从柜里取出一张猴皮交与韩信。韩信顿时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侮辱,幸亏这样的事人们不知道,否则自己咋能面对世人,咋敢想象着干番大事业呢?韩信接过猴皮,带了把铁锹,也带着羞辱,不言不语地去九里山挖掘坟墓去了。 那地方虽然是块风水宝地,但是人们都不识得,更有它在半坡之上,原是荒坡,因此韩信掘墓无人干涉。 墓坑挖成了,韩信把猴皮丢入坑中,正要铲土掩埋,忽然间猴皮飞起三尺多高,停在半空落不下去。韩信很诧异,抱了一块石头跳入坑内,把猴皮压了个结实。谁知他一出坑,那块猴皮又飞起来了。这下韩信明白了:这儿的地脉太强,只能埋葬人,哪能让猴子占去?因而猴皮屡次被地气吹起来。想清这一层后,他带着猴皮回到家,把这个奇怪事情一五一十告诉母亲,请求母亲明天帮他一下。 第二天,韩信带着母亲来到墓地,恭恭敬敬地对着猴皮叩了三个头,然后又把猴皮放入坑内,地气还是把它吹起老高。韩信再用石头压上,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样子。韩信这样做,就是为了让母亲亲眼睹见。到这时,韩信才请母亲下坑,坐在猴皮上,告诉她把猴皮埋结实后再把她扶出坑来。母亲按儿子吩咐下坑坐在猴皮上,地气吹不动了,韩信赶紧地填土,把母亲埋到齐腰深后,知道母亲一出坑,猴皮还会被吹起来,于是一发狠,发疯似地往坑中填土,不一会儿把他母亲活活地埋在墓坑中了。 坟墓堆圆后,韩信长舒了一口气。正要下山,突然间狂风怒号,飞砂走石向他袭来,直打得他无处藏躲,吓得把锹一丢,抱着一颗脑袋逃下山去。 后世人说:“韩信活葬母亲的逆伦大罪,损去他十年阳寿,而且注定了不得善终。后来,他又在骗童遭肋劈、问路斩樵夫两件事上损去阳寿二十年。结果该活六十六岁的他,在三十六岁时就被吕后用菜刀剁死,显赫一时的三齐王早早地赶到阎王殿受审去了。” 勒马分油 韩信活葬母亲后,投奔西楚霸王项羽,当了个小小的执戟郎。由于不受重用,想改投刘邦,就骑了一匹马奔向汉中。这一路上如同脱笼之兽,又象被追杀的猎物,几次三番用自己的机智和阴招(前文提过的损阳寿二十年之事),逃过了项羽的追杀。快到汉中时,才放下那颗提着的心,放慢马匹,缓缓行走。 正行之间,见前面路上有两个人在争执,路旁放着几件物器,两人拿起来又放下,不知在搞什么名堂。 原来这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合股做卖油生意。这天走在路上,因一时的矛盾吵了起来,吵过之后就要分油散伙。但是他们除过那个盛满十斤油的油篓外,只有一个能盛七斤油的空罐和一个能盛三斤的空葫芦。 韩信弄明白之后微微一笑说:“这么点儿小事都鼓捣不开,还做什么生意。我告诉你们个分法。” 三斤的葫芦七斤的罐, 十斤的油篓分一半。 葫芦归罐罐归篓, 临完葫芦倒入罐。 那两个人还是不明白,韩信就一步一步指导开了: 第一步,把油篓中的油分两次倒满葫芦,再全部倒入罐中。罐中成六斤,篓中剩四斤。 第二步,把篓中所剩四斤油倒入葫芦三斤,篓中剩一斤。 第三步,用葫芦中的油注满罐,罐成了七斤,葫芦变成二斤。 第四步,把罐中的油都倒入篓中,再把葫芦中的二斤倒入罐内,这时罐中为二斤,篓中为八斤。 第五步,把篓中的油倒满葫芦,使篓中五斤,葫芦中三斤,罐中二斤。 最后把葫芦中的三斤倒入罐,使罐中五斤,篓中五斤。 油分开了,两个好朋友也就被韩信分开了。这两人从此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韩信又干了一件缺德事,正所谓“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邦。”如果他当时能够劝说几句,那两人便会立即重归友好,何至于终生仇目相看呢? 将台乱点兵 忻州人把处理杂乱无章的事,或者做事杂乱无章称作“韩信乱点兵”,这个俗语出自韩信投奔刘邦以后。 韩信到了刘邦手下,几经周折,终于执掌了兵符将印,成了数十万大军的统帅。 一天,刘邦来到军营视察,问起军队的准确人数。韩信说:“要个准确数字非常容易,不出一个时辰我就把全军的人数亲自点出来。”刘邦不相信:“几十万人马,就是各营将官分别报来数字,也没两个时辰办不完,你一个人亲自去清点,那还不得几十天工夫?”韩信说:“汉王如果不信,请带众将上点将台来。” 来到点将台上,各营人马早已站齐,只见韩信令旗一挥,命令将士每三人一组进行组合。一会儿工夫组合完毕,韩信只要了尾组的人数。随后令旗一挥,又让将士们按五人一组再次组合。这次组合更快了,组合完毕后,他还是只要了尾组的人数。最后,他命令将士按七人一组最后组合。就这样,韩信把三次组合的尾组人数集合起来,伸出一只手掌,用拇指轻点其余四指计算了一下,马上向刘邦报出全军的准确人数。从开始点兵到计算数字,果然不出一个时辰。 刘邦原先听张良夸赞韩信的奇才,他还有点不信,今天亲睹之后大为叹服:“果然是奇才,我有韩信,何愁大业不成!”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