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元旦刚过,冬雪飘扬,寒气袭人,但在五台县东冶镇五级村爱青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车间里,记者却感到了融融暖意:工人们干劲正足,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金黄的小米经过打磨、筛选、真空密封、包装等一道道工序后,穿上“佛地黄”外衣,销往全国各地。“加入合作社以后,收入比以前种玉米翻了一番,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社员刘二平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年,我市按照“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产业规模、调长产业链条、调活经营模式”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功能农业、安全农业五大农业新业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明显。截至三季度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增加值、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加工四项主要指标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其中,全市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7.4%,增幅全省排名第一。

(资料图)

做强品牌 “杂粮之都”享誉全国

  近年来,我市把振兴杂粮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来抓,加快了全市小杂粮产业的发展步伐。年,全市杂粮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8万亩,达到.6万亩;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家,加工总量达到7亿公斤,加工产品种类达到种以上。全市杂粮种植面积、产量稳居全省之首。杂粮种植,已成为忻州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支撑。

  “去年我种了60亩谷子,估算能收入个十来万元。”神池县长畛乡的冀永文满怀喜悦地告诉记者。该县年共种渗水地膜谷子6万余亩,亩产在斤以上。根据近年来谷子市场行情,以每斤2元售价计算,亩收入在元以上,可使每户农民平均增收千元左右。助农脱贫效果十分明显。

  在政策支持上予以倾斜,并带动社会资本对杂粮产业化的投入。近两年,我市用于杂粮种植补贴、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规模基地建设、杂粮品牌打造及电商营销等各方面的扶持资金在2.36亿元以上,调动社会及企业投入资金在16亿元以上。为使小杂粮从追求产量迈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我市通过狠抓规模化基地建设、集成化技术推广、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打造,使忻州杂粮在获得“一都、四乡”国字号区域公用品牌认定的基础上,又申报认定“中国高淀粉马铃薯之乡”、“中国优质软黄米之乡”、“中国优质蚕豆豌豆之乡”等,力争打造十大特色杂粮之乡品牌。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我市坚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施“稳定粮食生产、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绿色产品”的发展战略,小杂粮种植业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栽培、产业化开发的新格局。

  在推动杂粮产业化经营及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上,我市坚持“打造优势产业、打造规模企业、打造品牌产品”的工作思路,使一批杂粮加工企业不断做优、做大、做强。目前,全市有品名、有包装、有标签的上市杂粮产品多达余种(包括同类产品),其中获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的杂粮产品达余个,相应建立杂粮“三品”生产基地余万亩,使过去长期存在的“有基地缺市场、有产品缺销路、有品牌缺名牌”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杂粮加工产品也在向“主食化、副食化、礼品化”方向迈进,杂粮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正在形成。年10月,原平“石鼓小米”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企业产品名录。我市特色加绿色的品牌农产品日益享誉全国。

雁门万达苗木基地(石俊文 摄)

激活要素 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要素变资本,不仅撬动了更多资源投入,也激活了农民增收的动力。“我们村有户口人,共有余亩土地,其中余户的余亩土地流转给了山西雁门万达苗木有限公司。流转最多的户有12亩,最少的也有三四亩,户均8亩。这租金少则一两万元多则大几万元,比原来种大田玉米强得多。”代县枣林镇西留属村的王二阳老人告诉记者。通过流转土地,西留属村的农民们既获得了流转收入,同时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或就近进入万达苗圃务工,或外出打工,大大增加了收入。

  年3月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铺开,到目前,我市从激活发展要素入手,扩权赋能明产权,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土地确权基本完成。全市个村完成审核公示,完成率达97.4%;个村签订合同,签订率达97%;14个县(市、区)土地确权数据汇交全部通过农业部验收;市、县两级土地确权信息化建设已完成;县、乡两级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基本建成。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首先在忻府区搞试点,目前已完成10个试点村的清产核资摸底工作。三是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个,总数达到个;新发展省级示范社30个、市级50个、县级80个;注册家庭农场个,新发展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

  同时,为激活农业生产要素,我市积极探索农民深度参与、利益合理分配的生产经营方式,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经营方式顺势而生,让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实现了更多的增值。年,定襄县神山乡卫村种粮大户胡梅花牵头成立了春雨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搞起了生产托管示范。农户闫粉娥参与了这一新的组织方式,并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我和丈夫在当地的工厂打工,公婆都70多岁了,以每亩五六百元流转给别人耕种,既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也省心省力。”闫粉娥是这样算账的。

定襄县受禄乡回风村设施农业园区

三业并举 融合发展成效凸显

  走进去年建成投产的忻府区高城乡辣椒产业园区,放眼望去,占地96亩的园区就是红辣椒的海洋。姜泽亮去年种了亩辣椒,估计收入在万元左右。年,忻府区辣椒种植总面积翻了倍,达到了10万余亩。预计辣椒收购加工总量达8.5万吨,产值达4.5亿元以上。蓬勃兴起的辣椒产业还带动了劳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效益在1.5亿元以上。

  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我市加大金融支撑和社会投入。截至三季度末,小额贷款和“五位一体”贷款达13.66亿元;争取国家财保集团“农业融资试点”,已争取规模达万元;搭建平台,让省农业担保公司与4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贷款担保对接,目前已有10家企业通过担保初审。

  实施百园立农战略,突出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年,我市全面启动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正在建设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有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达到50多个,完成投资20多亿元。

  优化产品结构,突出打造功能食品。坚持农产品营养化、功能化发展方向,推进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在繁峙、五寨、静乐等县打造8个道地中药材园区;大力发展功能性食品,涌现出藜麦制品、西府海棠、沙棘黄酮、亚麻籽饮料等十大新优功能食品。

  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格局,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各类杂粮加工企业余家,从事各类杂粮种植、加工或购销的专业合作社有余个,吸收、带动杂粮种植农户达55万余户;积极支持鼓励各类电商平台的创建,拓宽全市杂粮产品的营销渠道。如由市农委创建的“忻农绿宝”电商平台,已吸引余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的多种产品入驻;“乐村淘”村级服务店已创建家。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57%,增幅全省排名第三。

  

  农业兴则农民富。过去的一年,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出了发展新动能、新业态、新希望,使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我们相信,新动能定能吹拂到忻州大地的每一片田野,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谱写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编辑:狄崇燕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白雪萍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的好
天津治疗白癜风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