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6月14日、15日,忻州市教育局举办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高级研修班,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电教馆长、市、县直属学校校长参加了培训。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柯清超、省电教馆原副馆长安秀堂等专家,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与实践探索”“校园信息化建设推进与管理经验”“教、学、研一体平台构建与案例分享”“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经验交流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施策略”及经验为学员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次培训对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强忻州市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校园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将起积极作用。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三全”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即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三变”即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三新”即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其内在逻辑关系是以“三全一大”建设为基础,推动“三变”,形成“三新”,最后达到“两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都离不开行动计划的执行主体教师。要动员教师全员参与,一是参与教学应用和学生应用的设计、选择、建设、应用、评价工作;二是参与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选择、加工、制作过程。随着“平台+教育”服务模式的引入,各级资源平台和支持系统的建立,只有形成“平台+教师”有效互动机制,才能实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没有教师参与的教学应用是没有生命力的应用,没有教师参与的资源建设是没有活力的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融合创新时代,组织变化、行业跨界,对教师个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以“个人”为教学单元新教学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师付出比传统方式更多的心血与精力。依托“教育资源大平台”,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众筹众创,坚持按需选用、按用奖励,建立规范合法的激励表彰和价值流通机制,形成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引导教师由“外生”变为“内生”,会极大激活蕴藏在教师群体中的热情和潜能。曹建华/摄影报道 商务合作(杨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