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县古城 崞县古城位于崞阳镇,地势平坦,东临滹沱河,南接大林乡,北邻沿沟乡,西北是段家堡乡,西南是大牛店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文化发达。资料记载,崞县在明朝就修建三重城墙,城内店铺40余家。 崞县古城北门(王文君 摄) 崞阳城最早建于晋怀帝永嘉四年(),周4里13步,城高4丈,池深3丈,有城门4座。当时由于拓跋猗卢助刘琨大破白部刘虎,而恃功求以陉北之地为其封地。刘琨无奈,将雁门郡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县(皆在今山西境内)五县的百姓迁徙到陉南,而腾空的五县划归拓跋猗卢。内迁部分置于现在的崞阳,立城邑但未有县名。晋永嘉末()县废,为鲜卑族领地。十六国前期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东晋元兴二年()置石城县,隋开皇十年()改为平寇县,至大业二年()正式始称崞县。金()改为崞山军。元太祖十四年()升为崞州,明洪武二年()改为崞县,新中国成立后至年12月人民政府仍设县治于此,后改属原平县。崞县在此达年。 崞县古城南门(王文君 摄) 元末,傅有德火烧万家庄,崞城被毁,明洪武八年()重修。为了防止滹沱河河滩潮湿淫浸城墙,便将东墙向西挪移了数百米,使内城变得更加小巧玲珑,但并未脱离原中轴线。万历二十七年(),巡抚魏允贞命知县袁应春砖包城墙,周围丈,高3丈6尺,雉堞个,高6尺,墩台21座,池深3丈,周围俱筑捍水堤。崇祯七年(年)修筑4座城门,东名“临沱”,西名“保和”,南名“景明”,北名“宁远”。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古城惨遭破坏,面目全非。 文 庙 崞阳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原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历经明清两朝多次修葺,建筑庞大、气势恢宏、规制完备。计有大成殿7间,东西廊房各10间,戟门5间,棂星门坊5间,敬一亭5间,小石林亭5间,泮宫坊3间,德配天地坊3间,道冠古今坊3间,金声玉振坊3间,库房3间,厨房3间,宰牲房3间,守庙住房3间,崇圣祠3间,名宦祠3间,乡贤祠3间,尊经阁上3间、下5间,文昌祠3间,乐楼3间,文昌三代祠3间,魁星楼1间,忠义祠3间,明伦堂3间,节孝祠3间,教谕署讲堂3间,训导署大厅3间,讲堂5间,仪门内正厅3间,儒学大门1间等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思精巧。 崞县古城文庙大殿(王文君 摄) 普济桥 普济桥普济桥原名迎恩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创建于金泰和三年(),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北方石桥的基本形制,建筑结构与赵州桥相仿。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蛟龙出水等图案。浮雕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旧时桥旁有普济寺,所以桥被称为普济桥,后寺被毁。《崞县志》记载,桥由当时富户游完所建。 崞县古城金代普济桥(王文君 摄) 游完,性仁慈,好施济。金大定初岁荒,完日赈济三百余口,冬给穷民衣五百余套,又出家资以工代赈,募人平治道路,北至太和岭,南至石岭关,二百五十余里道路胥底荡平,而饥民亦赖以全活。修来宣、普济二桥,功费巨万,好善之心老而弥笃,易箦时犹殷殷以此励其子孙。时人号为义门。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崞阳镇东关。据碑记载,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关帝庙坐北向南,原有关公殿、戏台、东西配房、圣母殿、三义殿、龙王殿、山门等建筑,构成总体平面为长方形。现戏台、西配房已无存,余其皆完整。 吉祥寺 崞县古城泰山庙(杨晋生 摄) 吉祥寺原来叫岱(泰)山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据《崞县志》载:“岱山庙在崞县南关路东,创建于元至治三年,赵杞施地四亩募众建成,明成化中知县徐寿、县丞阎庄率耆老杜凤捐资重修。乾隆四十年、嘉庆二年、道光二十五年、咸丰二年屡次重修,各有碑记,邑人刘通泉施地五亩,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祭祀,体制完备。”大殿四柱三间,直曲翘角歇山顶,屋脊雕花,两端有兽首,前后厅连接紧凑,浑然一体,其造型精妙独特、洒脱灵逸。殿顶除青灰瓦盖顶外,还有绿、黄琉璃瓦拼成装饰图案。殿前筑有宽阔的月台,青砖铺地,石栏杆、石栏板相围,中间筑有石条台阶。吉祥寺在新中国成立后是镇政府的办公所在地,保存基本完好。 城隍庙 位于现崞阳中学内,始建于西晋末,后历经毁坏重建。《崞县志》中记载:“城隍庙在县城东北隅,创建年代久,明弘治七年知县陈志重修,关西薛敬之纪石。雍正二年、乾隆二十八年知县顾弼、嘉庆二年知县陆如冈、道光二十五年阖邑士民屡次修葺各有碑记,每年九月初九致祭。”现正大殿保存完好,东西有配房,厢房并列,大殿周围有完整石栏杆,上有精美雕图,下两侧有两眼古井。 天主堂 位于崞阳城东文庙旁,为晚清时西式建筑,年意大利人由太原传入崞县城,主教高毓谦。 崞县县衙 县衙位于现原平二中院内,明洪武三年()知县周英建,乾隆二十年()知县邵丰鍭重修。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等匆匆出逃,途经崞县时在此住宿。至现在慈禧住过的房间还保存完整,其余建筑已不存。 楼烦古城 楼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成为历史上郡、县、乡的名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把中国划分36郡,后来扩展为46郡,就增设了楼烦郡。西汉因置楼烦县,治所在今朔城区夏官城村。今太原市的娄烦县在汉代属汾阳县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牧苑。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即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怀帝准并州刺史刘琨之请,徙马邑、阴馆、楼烦、崞、繁峙等陉北五县县民于陉南,重置楼烦县,县址在今原平市大阳村。 原平古楼烦城门洞(王文君 摄) 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载:“楼烦故城,在县东十五里大阳都。北魏志:雁门郡原平县有楼烦城。唐章怀太子曰:故城在县东北,元魏主如楼烦宫,即此。唐代杜佑也说:崞县东有楼烦城。” 至清代,大阳村仍一派繁荣景象,东南西北共建城门四座、戏台四座,并推出了大阳八景:风山玉带,龙泉金浆,高岗九龙,暗门二龟,寺院古槐,平原云稼,麟堡不夜,玉泉长春。大阳村现仍存古城堡的残墙断垣,而被村民称为“暗门”的砖砌城门,即为原先的古楼烦城南门,城门洞上楣的“古楼烦”砖镌匾额近年才被人取下收藏。 原平古城 西汉元鼎三年(前),始置原平县,属太原郡,县治在今原平镇。《原平史鉴》载,原平故城在县南40里,今为镇,置驿。旧城,外砖内土,高3丈。其北为河所啮,乃塞东西门而横筑之,为北城启门焉,故其袤仅一里云。康熙己酉,知县税常春重修,为崞适中之地,贸迁者萃焉。与宏道、轩冈为邑之三镇,而此尤四达,圜阓较密焉。 云中古城 云中古城在县治西南70里。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侨置云中县。魏永熙二年,复为云中郡。隋志:云中城,东魏时侨置恒州,寻废,有无京山、崞山、土城山。明正统四年,改为芦板寨口堡,设巡检司,末年裁缺,又名却胡堡。 怀化古城 怀化古城在县治西南60里怀化村。唐贞观五年置县,隶忻州,十三年改隶代州。遗址仅存城西北隅及北土墙,有花苑、东陵、风化楼。故县城隍神,今供城头村。 唐林古城 唐林古城在县治南55里。唐武氏证圣元年,析五台(铜川)、崞二县,置武延县。景云初,改为唐林县(通志唐隆元年改为唐林县),遗址尚存,东西步,南北步。北据唐林冈,当山河之冲,扼南北之要,昔之置县于此。 敷城县城 北魏始光三年(),置敷城郡,郡治在今红池村。太平真君七年(),敷城郡改为敷城县,县治仍在红池,后废。 繁峙县城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在石城县境侨置繁峙县,县治在今板市村,后废。 铜川县城 在县城东南铜川乡(城头)。隋开皇元年,析秀容而置县,大业四年(),废入五台县。 人说山西好风光 山西卫视《人说山西好风光》第二季全新启动!太原、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长治、晋城、临汾、运城,10座城市展开激烈角逐,争夺主办权!(大同市作为上届主办城市,不参与竞演。) 为了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让忻州之美叫响世界,请伸出您的双手为争夺山西旅游大会举办权的忻州加油! [投票方法] 1、扫码 2、点击左下角“投票”,选择“乘坐心灵之舟 畅游忻州”,然后点击“投票”按钮即可。 3、每人只能给一座城市投1票。 编辑:狄崇燕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