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忻府区忻州瓦酥忻州瓦酥形状似瓦,故名。瓦酥制作历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在清朝时,慈禧太后品尝后大悦,赐名为“龙凤瓦酥”。瓦酥质酥脆,味香郁。鲜食酥沙,松软;干食酥脆、甘香。年被列为山西省名特产品。 2,原平锅盔原平锅魁是山西省一种烤制的汉族传统名点,面饼呈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根据包馅与不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原平锅魁不仅驰名三晋,而且远销内蒙古和京津唐地区,像用于筵席的小锅魁被人戏称为“蛤蟆含蛋”的空心锅魁,还有鲜肉锅魁、玫瑰锅魁等等,品种繁多,备受人们的青睐。原平锅魁特点是嘴嚼利口不沾牙,存放色味不变,始终酥脆如初。 3,五台台蘑台蘑,是对产于山西省五台山区蘑菇的简称,是一种营养极高的食用菌类作物,又称“天花菜”,五台山的稀有特产。主要品种有:香蕈、秋露白、银盘、狗爪等。台蘑的特点:肉质细嫩,色泽乳白,菌体肥大,油性大,香味浓,可烹制成多种荤素名肴,是席上珍馐,五台山南台附近是主产地,也出产的品质最佳。 4,定襄蒸肉定襄蒸肉是山西定襄塞北的一种特色名吃,相传为当地进贡宫廷之贡品,现在也是当地民间宴席必备佳肴之一。食材主要以精瘦猪肉为主,辅以淀粉、植物油及各种调味品制成。具有肉香扑鼻,多食不腻等特点。具有肉香扑鼻,回味无穷,多食不腻等特点,经常食用既补充必要的多种营养成份,又克服了肉类食品高脂肪、高胆固醇等弊病。它既是宴席及家庭餐桌上之理想佳肴,也是旅行野餐之方便食品,更可做访亲探友之馈赠礼品。 5,繁峙疤饼 疤饼,因饼上遍布疤痕而得名,亦名籽饼,始制于明代。其用料有白面、葫油、白糖、鸡蛋及苏打等。制作时,将和好的面擀成直径约半尺左右的薄饼,烘烤在铁锅内。在铁锅内铺一层磁砂,放一层饼,进行烘烙。熟后的圆饼呈金黄色,面皮上均匀地布满圆形小坑,状若疤痕,其味香甜,其质酥脆,为别具一格的风味饼食。 6,代县熬鱼说到代县熬鱼,需要介绍介绍。代县熬鱼肉嫩味美。味道独特鲜美。代县熬鱼主料是草鱼,辅料是香菜、葱丝等;具体做法是:将新鲜的草鱼经过腌制后,过油炸出,再用慢火熬制2-3小时,放入辅料即可;特点是:鱼骨酥软、鱼肉鲜美软滑,口味极佳。 7,宁武窝丝“一窝丝”又叫“盘丝饼”,是山西省忻州地区宁武县的特色小吃,历史悠久,曾经是高级宴席的甜点。“一窝丝”以酥、脆、香为贵,具有色淡黄,味甘甜,质酥脆的特色。鲜食时甜绵可口,干食时酥脆清香。其形状像曲蜷待腾的蛟龙,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动一动,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无比。存放一至两月,色、味不变,软硬程度不变。后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日益提高,白面、胡麻油家家不缺,“一窝丝”在全县农村兴盛起来,成为人们迎宾待客的佳品。 8,静乐银盘蘑菇静乐银盘蘑菇是静乐天然野生食用菇中的娇娇者,它生长在海拔米以上的管岑山、金字山、草冒山、万花山等深山老林中,在毫无污染的环境中生长,其质脆味美,营养丰富,具有防衰老、抗病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尤其有益儿童智体发育和老年人疾病的预防。 9,神池月饼神池月饼是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中秋节传统特产,以香鲜酥甜闻名忻州乃至整个山西。神池月饼被认定为“山西名小吃”、“山西名点”,以其“皮酥馅香、口味浓郁、松软不腻、久存不变”的特色赢得了晋陕蒙一带民众的喜爱。其制作技艺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10,五寨烩菜五寨烩菜是当地很有特色的主食,是用白菜,粉条,猪肉,豆角,土豆,南瓜,排骨,冬瓜等自由搭配,经过炒,炖做成的。再搭配米饭,是五寨人很推崇的吃法。味道相当不错,在不同的搭配下可以有不同的叫法。 11,岢岚柏籽羊肉柏籽羊肉是到岢岚必尝的一道美食。“柏籽羊一条街”是以柏籽羊肉为主的一条著名小吃街。因为岢岚的羊以柏籽、柏叶为食,因此被称为“柏籽羊”。羊肉肉质细密,纹理清晰,味道鲜美。材料有羊肉、胡萝卜、香菜、胡萝卜,多以和清真为主,由于独特的调料配置肉无腥味,反而香嫩可口。羊肉不仅对健康有好处,也很美味。在岢岚,逢年过节都少不了吃羊肉。 12,偏关羊杂《偏关县志》载:“关民大半以养羊为职业”。偏关养羊具有悠久历史。草坡资源丰富,各种牧草齐全,适宜养羊,羊肉肥嫩,有大补温胃之功效。偏关羊杂碎集羊内脏于一锅,形色繁多,肉质各异,味道酸辣兼宜,无腥不腻,汤鲜味美,入口生津,营养丰富,在气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食着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遍体生热,一碗吃完,则热汗淋漓。既经济实惠,又食用方便。 13,保德碗托保德碗托是山西省忻州保德县的一种汉族传统小吃。风味独特,为小吃之上品。碗托,顾名思义是将荞麦面制成的糊放入碗中,上笼蒸熟晾凉后,拔出一个和碗形状相似的“托”来。地道的保德“碗托”用的荞麦面,是把粗的、黑的筛去,留下白的、细的,称为“上荞面”。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 14,河曲酸粥糜米酸粥,俗称老糜米,又称硬米,是河曲人的“保命梁”。酸粥又是河曲人的“救命饭”。酸粥味道好,必须有个好的将米罐,还要有个好的,要淘米,温水入罐。相传河曲人吃酸饭,始于北宋,那时辽兵常常入侵,老百姓为避兵祸逃入深山,有时候泡好的米丢下,几天后回来舍不得丢掉就凑合着煮粥吃,结果味如酸奶,黄亮坚韧,又能,于是用心制成酸汤,将米放入,在15度以上温度下侵泡4——8小时后澄出汤即做成酸粥,盛夏时一日三餐多以此为食。河曲家家户户炉台上有一“浆(酸)米罐”,子孙相沿,爱莫能舍。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