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就是一次社会治理的大考。疫情大考,重在基层,难在基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连日来,在晋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积极建言献策,代表们表示,我省积极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明确了基层治理的方向、重点和路径,必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为筑牢夯实“中国之治”的基层根基作出山西贡献。 深化“三零”单位创建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全国人大代表、忻州市市长朱晓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为我们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 朱晓东建议,要从最基础的环节抓起,推动关口前移,由事后向事前、被动向主动转变,对创建主体进行全面摸排起底,努力切断风险转为隐患,隐患转为上访、事故或案件的途径;把“三零”单位创建同基础设施建设、创文创卫创园相衔接,坚持“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创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激发主体活力,坚持农村的事农民办、社区的事居民办、单位的事员工办,充分发挥网格员、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深入开展“十户联防”“邻里守望”,努力防止“小变大”“民转刑”;发挥科技支撑,提升服务水平,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重点部位技防设施建设水平,对重点单位实施动态管控,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优化“一网通办”流程,让更多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我们既要延续疫情防控中采取的网格化治理、社会化治理、数字化治理、法治化治理的好做法,又要补齐基层服务水平、依法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短板。”朱晓东说,忻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三零”单位创建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平安忻州、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收到良好效果。 加快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城市建设水平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治理理念、市民素质,要坚持不懈抓下去。这说明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全国人大代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志强说,我们一定要牢记嘱托,坚持平战结合、长短结合、专兼结合,以着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韧性。 就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李志强建议,着力构建“群防群治”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立选派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到基层承担应急任务长效机制,同时加快制定基层赋权清单,协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倾、力量下沉、权限下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智慧政府、智慧社区、智慧村镇、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制定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提升社区工作者待遇,拓宽职业晋升渠道,逐步增加社区两委成员数量,不断壮大基层社区服务队伍。 李志强说,聚焦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的基层工作者配置严重不足等短板弱项,深入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快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将既有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效能。 推动社区警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服务群众的前沿。”全国人大代表、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副所长兼金刚里社区民警杨蓉说,社区警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与广大人民群众贴得最近,如何主动融入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