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逛街时路牌林立,大家看熟看惯太原的路名、街名、巷名、建筑名,有没有人对太原各地命名的来源产生好奇呢?追根溯源,从名字中了解太原历史,现将太原地名由来的说法整理成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绍太原的历史文化。

█民国时期航拍的明清太原府城

杏花岭 

杏花岭原先是明朝太原城内晋王王府的私家花园,载有大量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得名杏花岭。日军占领太原后,砍伐所有杏树,开辟成空地作为操场练兵,解放后,利用原先操场修建成杏花岭体育场,现在已成为住宅区。所以杏花岭以杏花为名,却无杏花杏树。位于杏花岭区东缉虎营山西省政协院内的傅公祠。

小店

小店原是太原古镇之一。处宋太原府南官道与平晋城西官道交叉处,因集市繁荣,商贾设店,故得名。

尖草坪

此处原来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据说叫菅草,即草菅人命的的那个菅草,由于是生僻字,人们误传成尖草,所以就管这一带为尖草坪,太钢70年前开发此地建设工厂,宿舍,渐渐繁荣起来。

迎泽

明万历〈太原府志〉里有当时的太原城平面图,太原两个南门分别名为迎泽,承恩(合称是承迎天子恩泽之意),大约就是现在的迎泽公园一带,南门是正门,是迎接皇帝的诏书,钦差之类的门。太原的两座南城们迎泽、承恩之名来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相传是舜帝时代歌颂南风造福于运城盐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承迎南风的恩泽。于是,两座南门分别被命名为迎泽门和承恩门。

万柏林

位于太原的汾河西岸,俗称河西。民国时期,当地广植柏树,因为数量众多,因而被称为万柏林,并逐渐演变成地名,至今仍在万柏林路。太原在民国时期被划分为内8区和外8区,年以后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并于年将原第五区改称万柏林区。年,万柏林区撤销,后改为河西区,年在太原市最近一次区划调整中,以原河西区为基础重新启用了万柏林之名。至于万柏林得名于阎锡山的陵墓之说,实属附会。

█明清太原府城格局与街巷(局部)

大、小王村

村东有明颖国公傅友德墓,俗称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于小王村的坟墓,称大王村,后出现小王村。

后王村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原名沟子里村。民国初年,由于该村与小王村均属大王村管辖,而且该村建于大、小王村之后,故名后王村。

前、后北屯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前北屯村。据传:明朱元璋在位时,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后北屯。

北营

公元年宋太宗毁灭晋阳城,另筑平晋城。在平晋城周围有九营十八寨做防御,北营就是其中的北部营盘。

大营盘

大营盘是因为民国初年阎锡山修建兵营在此(旧址在今**总队),故名大营盘。二营盘是日军占领太原期间修建的军营,后来阎锡山在此驻扎骑兵部队,三营盘的原因同二营盘,只是按顺序称呼。

老军营

是原先驻守在太原南门外的守城士兵的军营,因为后来有了新的军营(大营盘),所以称原来的为老军营。

义井

据清《太原县志》记载:元朝有个女孩叫武管婴,十七岁,至正年间躲避兵荒,她的父亲被抓了,她便去相救,愿意用自己代替父亲,等父亲释放后,女孩说:我有金子藏在井边。众士兵掘井果然得到金子,争相夺取,女孩便趁乱投井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义女,就把此井叫义女井,简称义井,后来成为了村名,街道名。另一说法,义井街因义井村而名。义井--据清《太原县志》记载,今义井村南有“三角城”又名“徒入城”,亦称“提胡城”,“春秋时为赵子拘禁罪犯之所”。传说在“徒入城”内有一眼八角琉璃井,象似玉色。古称玉井,后人因“玉”,“义”,两字尾音相同,呼名义井。

柳巷

因遍值柳树而得名。

民间另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皇基的开创者朱元璋,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守敌详情,遂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

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

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

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深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

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枝条烟娜,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五龙口

俗称五岔口,相传这里原本是一片洼地,天长日久形成一潭积水,并与东山的五条沟(即殷家沟、郝家沟、大枣沟、小枣沟、耙儿沟)相通,每逢雨季,东山这五条沟的雨水便向洼地水潭流灌,远处眺望酷似五条龙在张口倾吐,所以俗称之为五龙口。后陆续迁入居民形成小村落,亦以“五龙口”为村名。由于东山的洪水经常给太原城造成威胁,后人在五龙口北建了白龙庙,祈求龙王爷保佑,这就是今天的白龙庙街的来历。(白龙庙街以明建白龙庙而名。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区。习称街为白龙庙,有派生街巷3条。)

开化寺

开化寺的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宋绍圣年间(公元—年)重修,名汉封寺。元大德年间(公元—年)改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公元—年)朱棡孙子朱美坚重修。寺院坐北向南,正面迎着现在的开化寺街。门前建一牌坊,上写“敕赐开化禅林”六字,所以叫“开化寺”。民国初年废除寺庙,改为市场,所以又叫开化市。

文化里

这里原是一片空地。一九三○年始逐渐盖起房屋,最初住有八户人家。其中六户是留日学生。因有文化的人居多,又因阎锡山的文职官员在此居住。故取名文化里。

柳溪街

此街原为旱西三巷。解放前,此地为旱西门外的一片荒地,乱坟滩,一九五四年十三冶金公司修建职工宿舍,形成街道。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五日,经太原市人民委员会号文件命名为旱西三巷。据传,宋天圣三年(年),陈尧佐做并州知州。为防汾水之患,在东岸筑了长堤。又引水围成湖泊。并在堤旁湖畔,修建亭、台、楼、榭。栽种了柳树,取名“柳溪”,因名柳溪街。

东膳所

得名于典膳所,典者,管理也,膳者,食也。原是明“晋王府”管理膳食的地方。后沿用为街名。原统称典膳所,后来居民渐多形成不规则的小巷道,于民国二十三年()按方位分别为东、西、南、北典膳所。

北肖墙

明晋王府宫城外围筑有萧墙。据河晏集解引郑玄曰:“萧之言萧也,墙为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后简作肖墙。按方位分为:“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和上肖墙”。

文津巷

西为山西大学(即现太原师专),东可达文庙,是文化荟萃之区,故名文津巷,清乾隆时,在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建文津阁藏《四库全书》,从此“文津”二字为世沿用。

半坡街

处宋建太原城内子城的西城墙遗址。宋、元时期子城被毁,西城墙圮为土坡,称半坡,形成街巷,以半坡而名。清末称半坡街,民国有半坡东街、半坡西街,并派生有半坡北巷、半坡南巷。今有半坡东街、半坡西街及派生街巷6条。

羊市街

古为买卖羊的集市,分东羊市、西羊市。清代称东羊市街、西羊市街。年,东羊市并入钟楼街,西羊市街改称羊市街,习惯上仍称西羊市。

黄陵

曾名王陵城。《太平寰宇记》:“太原县王陵城,有晋太原王司马辅冢存。”西晋泰始元年(年)改太原郡为国,封司马瑰为王。咸宁三年(年)改封司马辅为太原王。太康五年(年),司马辅亡,葬于此地,因称王陵。王、黄音近,讹为黄陵。清《太原县志》:“王陵城在汾水东旧县东北,今名黄陵村。”

龙保街

这里原称钱家坟,后因坟墓增多,又称千家坟。为取吉祥、天佑之意,改称龙保村,后因形成街道,故年市革委正式命名为龙保街。后改为龙堡村龙堡街。

东夹巷

明朝晋王朱棡在太原城筑起一座方形宫城。该处原是晋王府城正门(南华门)东面的夹道,故名东夹巷。

精营街

是明晋王朱棡的宫城所在地。这座豪华的宫殿,在清顺治三年()焚于大火。雍正、乾隆间在废墟上修建房舍,驻扎“绿营兵”,在太原的叫“精骑营”,久之,简称为“精营”。清中叶后,始建民宅,形成街道。有精营中正街(并入五一路),精营西边街,精营东边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中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

南华门和南肖墙

朱棡于洪武十一年()来到太原,即在今精营街一带修筑王府“宫城”。“宫城”是一座方形土城,辟四门,东边的门叫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南华门、北为后宰门。明晋王府宫城外围筑有萧墙。据河晏集解引郑玄曰:“萧之言萧也,墙为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后简作肖墙。按方位分为:“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和上肖墙”。

兴隆街

位于解放路与庙前街之间,并与之平行,北通西羊市街。宋代以后,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当时已成为商业中心,取买卖兴隆通四海之意,故名。又因与原大南门街(今解放路)并列,清代又名小巷子,民国时改称兴隆街。

新道街

东西折南走向:东起上肖墙,西折南至府东街。新道街是清代冀宁道府,从府门前向东、东开辟一条通向临泉府的新道,故名“新道街”沿用至今。

东太堡

土筑的小城。所谓太堡,指的是汉代王太后的堡子。汉高祖11年(公元前年)封其子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刘恒即帝位(汉文帝)后,又封其子刘参为代王,迁都清河。1年东太堡发现汉清河太后墓,墓中有铜钟、钴、鼎,并有重半两古钱42斤。唐贞元间(年~年)建太堡庄千福寺。以寺分为东西两村。清道光《阳曲县志》记曰东太堡庄、西太堡庄。民国初年称东太堡、西太堡。以太堡命名的村庄有东太堡村、西太堡村,街巷有太堡街、东太堡、西太堡及派生街巷2条。

教场巷

南北走向:南起东华门街,北至小东门街。教场巷始名于清朝,是清驻军“精骑营”的演武场,分大、小教场。大教场现为省军区宿舍。相传小教场于清末迁入居民,形成街道,称教场巷。并将东华门街的一段并入(今15号以南)。解放前一度改名“工程师街”,解放后复名教场巷。经太原市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日3号文,正式命名。工程师街是清末修筑正太、同蒲铁路时,外籍工程师在教场巷建宅居住。因名为工程师街。

金刚堰(里)

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宋时在太原城西汾河东岸筑堤护城。明清将堤坝修筑为“长、堤、永、固、汾、水、安、澜”八段河堤,以防汾河水患。其“长”字段河堤始于今金刚里一带。清光绪十二年(年),汾河决口,水淹入城内,而这段河堤却安然如故。人们赞誉此段工程坚固,称为“金刚”堰。又说,筑堤时以粗瓷大瓮为基础,故俗称“金缸”堰,后变成金刚堰。解放后,修路时曾在此掘出瓷瓮残留物。八十年代初期,在金刚堰一带建成宿舍区之后,即以为名为金刚里。

旱西关

太原古城,西有二门。一为阜城门(即旱西门),一为振武门(即水西门)。阜城门地势较高,汾河涨水,常从振武门流入城内。故称振武门为水西门,称阜城门为旱西门。门内称门,门外称关,故名旱西关。

许坦

这里原是一片水潭。因当地人的口音“水”与“许”同,“谭”与“坦”同音,遂误认为许坦。清光绪年间,修正太铁路,将许坦村分为东、西两片。

馒头巷

这里在宋代系开设包子铺的地方。宋人所谓的馒头,就是今天包子一类的食品,故名馒头巷

炒米巷

明朝时这里加工食品、粮食之类的炒豆、米花,故名炒米巷。

长风街

形成于三十年代末,位于三营盘之西,曾名为三营盘西街。年9月,市革委命名为长风街,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三营盘,现为地城名称。日军侵华时,在此设置军营,后阎锡山骑兵部队亦驻于此。营盘为军营之俗称,该营盘位于二营盘之南,故以顺序称之为三营盘。

郭家巷

抗日战争前,阳曲绅士北郊水沟村郭氏家族在这里建房居住,形成此巷,故名郭家巷。

天平巷

有天平东巷、天平西巷、天平南巷。三巷形状如天平,故名。天平东巷东通麻市街(今解放路),北折与天平西巷相通;天平南巷与天平西巷呈丁字形,折而西与半坡东街相通。

坝陵桥

明晋王府地地址在今肖墙之内。今坝陵桥一带当年还是荒草野地。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低下。北面高于王府,为防水患,挖壕垒坝,以保王城,坝上有桥,通往王府北便门(即后宰门),坝外一片荒无人烟。王府侍从官司员列后,陵墓葬于坝上。此为坝陵桥名称来历传说之一。关帝庙通往对面对台的路上有一座三孔桥。河南许昌西门外有灞陵桥,传说关公曾在桥上挑过袍。故引称三孔桥为坝陵桥。桥址在今坝陵桥小学门前。此为传说之二。明清时,坝陵桥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一片荒凉。一九一二年始建房,迁入居民,逐渐形成街道

奶生堂

清光绪《阳曲县志》载:道光年间,曾设有育婴堂,为哺养幼婴的机构,故取名奶生堂。

敦化坊

原名东马房,系明晋王朱棡妃子谢氏的陵园,西设享堂。往来吊祭乘用的马匹圈养之地叫马房,孝堂东为东马房,亦称东马棚。明神宗年间,居民逐渐增多。清朝的一个姓张的进士在此修“思居别墅”(今敦化坊卫生院)时,认为“马房”名不雅,遂以谐音改为东化坊,后逐渐演变为“敦化坊”。

学府街

曾用名坞城东街、坞城西街、形成于五十年代初。原以坞城路为中心,分东西两条街,东称坞城东街,西称坞城西街。因山西大学座落在附近,年9月市革委统一命名为学府街,意即学问荟萃之所。

师范街

这里原为农家小道,年扩展为碎石路面,因原山西师范学院(今山西大学)校址座落该街东端,故命名为师范街。另外原先省政府西门外的解放路路段即省实验中学门口解放前也叫师范街,后来并入解放路。在候家巷太原师院旁还有一条师范巷。

鱼池街

清称大新街。年汾水淹太原城,大新街积水成池。民国初年,医院院长南培兰围池养鱼,名养鱼池。后填池建宅,大新街更名鱼池街。

皇后园

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他是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驻跸处“即今皇后园村”。又一种说法是,王莽时期,刘秀败走南阳,王莽兵追至现皇后园村,刘秀求一姑娘相救,姑娘用鸡笼将他盖住,坐在上面用衣裙遮住鸡笼仍做针线活。追兵问时,姑娘故意支走,刘秀得救,感恩不尽,立誓说日后登基定封她为皇后。后刘秀果做了皇帝,派官员来接姑娘,姑娘已死。刘秀封她为皇后葬于此地,在坟前植树种花如同花园,故名。

韶九巷

据说出自《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为虞舜之乐,九成即大成,凤凰来仪自然是吉祥和谐之象。宋代,韶九巷的位置在子城南门外,子城内设有宣诏厅,为宣读皇帝诏书的地方,当时的士大夫们把这条小巷子命名为韶九巷,很有巴结皇帝老儿的意思,意谓皇帝的话都好比虞舜之乐,按皇帝的话办事自然海晏河清,四海升平。另有一种说法是韶九巷原名是烧酒巷,后来有人觉得不雅,就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享堂街

明洪武三十一年(年),第一代晋王朱棡去世,其子济熺继位。他的异母弟济熿为了争夺王位,与济炫等人互相勾结,罗织罪名,不断向朝廷诬陷“济熹之过”,历时8年。明成祖朱棣听信了他们的谎言,夺济熺爵位,改封济熿为晋王。济熿即位后,骄姿横暴,将晋王幽禁狱中,并毒杀其母谢妃。谢妃是明朝开国功臣永平侯谢成的女儿、济熺的生母。宣德二年(年),汉王朱高煦叛乱平熄,明军截获了济熿与叛兵的来往信件,明宣宗方得知其在太原的一系列罪行,乃下诏免为庶人,关押至凤阳,其余所有帮凶悉论死。同时为济熺平反昭雪,恢复了他晋王爵位。为了纪念冤死的母亲谢妃,济熺特意在太原城东北1公里处修建了这座享堂。古代把供奉祖宗木主或神灵偶像的地方称为享堂。附近有村名叫“新村凹”,后来也改称“享堂村”。

黑龙潭

得名于青龙王庙。此处原先是一片低洼的潮湿之地,城西北的雨水、污水,大多退积于此。光绪十二年的水患,使这里变为水乡泽国。水患之后,积水无法退去,加之后来经年雨水的退积,这里便成为太原城中最大的积水湖。后来人们给这片积水湖取下了名字,南面的这一片叫做“西泽河”,北面的那一片叫做“黑龙池(后改黑龙摊)”,而将连通两片之水的狭窄河道,称之为“黄河套”

上肖墙

南北走向:南起西肖墙,北至北肖墙。上有墙一带,地势较高,从西华门和新道街往北形成上坡,故称此段路为上肖墙。

南内环街

是合并了大营盘东、西街的统称,根据市政府规划,要在城市周边次第建设内环街,中环街,外环街,所以命此名

校尉营

金朝大定(公元——年)年间,史纯以忠显校尉兼阳曲知县,做过好事,取得人们的纪念,因此有校尉营一名,校尉营另外是明代晋王府警卫队即校尉营房驻地,故名。有东校尉营,南校尉营,西校尉营,中校尉营。

康宁巷

年,有位姓康的医生住此,挂牌行医,因医术较高求治者多数康复,深得居民信任,他们认为与康医生为邻,可以永保福寿康宁,所以取名康宁巷。(附近还有个福寿巷)

绿柳巷

年河北人迁来此地居住,广植柳树,绿柳成荫,故名绿柳巷。

三桥街

由于年代久远,它的名称来历含义,民间有多种神话般的传说:唐代晋王李克用有一次路过此处,在井边歇脚(井,即八宝琉璃井,在上三桥54号院,人称“井儿院”),见井内有三座金桥。

七府坟

不是得名于七个知府,而是晋王的七儿子广昌王府的坟地!

白龙庙街

俗称五岔口,相传这里原本是一片洼地,天长日久形成一潭积水,并与东山的五条沟(即殷家沟、郝家沟、大枣沟、小枣沟、耙儿沟)相通,每逢雨季,东山这五条沟的雨水便向洼地水潭流灌,远处眺望酷似五条龙在张口倾吐,所以俗称之为五龙口。后陆续迁入居民形成小村落,亦以“五龙口”为村名。由于东山的洪水经常给太原城造成威胁,后人在五龙口北建了白龙庙,祈求龙王爷保佑,这就是今天的白龙庙街的来历。

西二道巷

精营西边街都是清朝形成的街道,一开始就叫上述名字。

北仓巷

明代太原城中设有北、南两座大盈仓,习称北仓、南仓。清代又增设有常平仓,义仓。以北仓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南仓门街,民国时分作仓门北街、仓门街、仓门东街。今称有东仓巷、北仓巷。以南仓命名的街道,民国以来有南仓巷。以常平仓命名的有小仓巷、小仓东巷、小仓西巷。此外太原还有新仓巷,仓园河。

宁化府

明代为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宁化王府,民国称宁化府、宁化东巷。今称宁化府正巷、宁化府东巷。

万寿宫

得名于在此的皇庙。皇庙清代又称万寿宫,系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受封晋王后,于明洪武三年(公元年)所建,是旧时逢新帝登基、万寿节、元旦、国丧供皇子、皇孙和地方文武百官朝贺、祭祀的场所。该建筑占地1.1万余平方米,全部为黄琉璃瓦罩顶,庙坐北朝南,三重院布局,中轴线上照壁、宫门、前殿、中殿、后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宫门为砖砌黄琉璃筒瓦歇山顶牌楼式建筑。照壁宽22米,高约10米,正南有5个大型琉璃团龙。前殿面宽五间,中殿面宽三间,后殿面宽七间,均为单檐歇山顶,殿顶黄色琉璃瓦覆盖。国内除首都有太庙外,各省会现存皇庙建制仅有太原这—孤例。是目前全国保护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皇家地方建筑。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路

年,阎锡山在这里为官员建公寓,为了安全,取名永安路。

永定路

年,阎锡山的军官在此建宅,因与永宁路相邻,取名永定路。

永宁路

年,阎锡山的军需处汪处长在此建宅,年,汪处长领军饷回家,在此被抢劫,为保平安,取名永宁路。

永济路

年整顿街道牌,当时的公安局以永宁路命名为永济路。

涧河路

因涧河而得名,关于涧河的来源,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条河并不叫涧河,而是叫做“祁青河”。有一天,从河的下游来了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他走到祁青河源头,一直向泉源下看,谁知道这个家伙是专门盗宝的巫师,他发现祁青河的源头海眼口,有一条看守水源的金鱼是无价之宝。于是,他花三吊钱买通河边一个贪婪的无赖,破坏了海眼,钓走了金鱼。从此,祁青河水再也不如从前那样清,水量也变得时有时无,断断续续。河床里只留下细细的一线流水。祁青河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金贵了,遂被人们叫做“贱河”。年长日久,传讹为“涧河”。

恒山路

因通往北面,而恒山是我省北面的名山,所以得名。

和平南路

原先是郊区农田,后来由于城市建设出现道路,用和平命名表明人民希望和平的生活。

天地坛

三巷"和天地坛",因其地原为晋王府祭祀天地的祭坛而得名。这里有天地坛正街,天地坛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按明代建坛规制以及供奉和祭祀的规范,晋王府之天地坛,应分别建有“天坛”和“地坛”,分别供奉“皇天”和“皇地祗”之神位,分别举行“祭天”和“祭地”的活动。依当时祭祀的礼仪和规范来要求,每年的夏至前夕,晋王都须香汤沐浴,忌荤吃素,在夏至这一天日出时,登地坛祭祀皇地祗,举行隆重的祭祀礼。而在冬至日的前夕,依然要沐浴吃斋,亦在冬至日太阳出山时,登天坛祭祀皇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约是因晋王府祭祀天地的神坛,建在一处或是相距极近之缘故吧,所以把这里叫成了“天地坛”。

钟楼街

追溯其街名,得之于古代的钟楼。说起太原的钟楼,虽不及鼓楼那样巍峨雄宏,却比它玲珑娟秀。这座早已踪迹全无的钟楼,建于明代,明中叶曾在傅山的祖父傅霖的倡导下集资重修。楼分台基和楼阁两部分,上部楼阁高三层五丈,重檐宏甍,椽拱飞扬,十字结顶。楼阁中高悬巨钟一口,高达丈余,重千余斤。每逢清晨报时,声闻四达远及十余里,与鼓楼巨鼓日暮发出的鼓声,互为珠壁,是为全城士民的计时依托

韶九巷

《商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为虞舜之乐;九成(九读音“大”)即大成,意思为能继承光大尧之道。今韶九巷处在宋太原府城内子城南门外位置。子城内,有宣诏厅,为宋代宣读皇帝诏书的地方。韶九名称,当源于此。意为皇帝声音、九重之声从这里传出。还有一种说法是由烧酒巷谐音而改成的。

向阳店

是个老村子,出现现代交通工具以前向阳店是静乐,古交,忻州通往太原路上的一个小镇,因为路途遥远,人们步行或者赶车一天到不了太原,所以这的驿站和住店比较多,类似的地方还有现在阳曲县的西凌井(又叫凌井店)。

老鼠窟

旧址在今钟楼街老鼠窟元宵店。因其巷狭窄故名老鼠窟。后恒义诚元宵店在此开张就以街巷名老鼠窟俗称。

帽儿巷

原系宋代商业中心,又是帽子作坊和商店聚集的地方,故称帽儿巷。太原解放后并入都督北街(原督军前街)。年扩建为经营地方风味的食品街。巷南、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食品一条街”,因今俗称食品街。

剪子湾

处沙河湾,曾名沙河村。清代山东铁匠在此设炉打制刀剪,其剪子锋利无比,远近闻名,因称剪子湾。

三圣庵

原有三圣庵庙,故名。庙中三圣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老子,右为孔子,取“三教归一”而塑的坐像。

平阳路

平阳是临汾的古称,而平阳路的前身是通往临汾的西官道,故此得名。

杜儿坪

相传很早有一家姓杜的居住此地,且地势高而平坦,故称杜儿坪。

后小河

宋太平兴国七年(年),潘美扩展唐明镇建太原城,开壕引水护城。据傅山《九间(仙)桥记》所述,宋府城东北角位于后小河,如今的东后小河和西后小河就是当年宋建太原城北的护城河。以后小河命名的街道,清代称小河,民国称东后小河、西后小河。

上官巷

明建太原城后形成的街巷。当时有一邵氏官员,颇有声望,居于此,故清称邵官巷。后音转“邵”为“上”,民国时已称上官巷。还有一种说法是有户复姓上官的人家居住在此,所以得名。

城坊街

因城隍庙得名。据传城隍庙建于明初,明嘉靖十九年重修。城坊是城隍的谐音。一九五八年修解放路截为东、西两段,东为城坊东街,西为城坊街。

山右巷

中国古代地图坐北朝南,山西省地理位置在图上为太行山的右方,故称山西为山右。民图11年杨泰嵘在该巷建立山右大学,命名该巷为山右巷,后来人们把“右”字,传为“佑”字,含有求神灵保佑之意。年市革委更正为山右巷。

柳溪街

位于新建路北段西侧。宋天圣三年(年),陈尧佐任并州知州。为防汾水之患,在东岸筑了长堤,又引水于堤内蓄成湖泊,为了加固这段新堤,陈氏亲率民众植柳树万株于堤坝之上,建华堂、彤霞阁于众柳之间,于堤内汾河淤积的沙滩之上种荷植藕,取名“芙蓉洲”,使一个偏僻荒凉、水患不息的荒滩,变为绿柳婀娜、荷花掩映、水光湖色、亭阁相映的自然园林,获“柳溪”之美称,成为宋金时代太原的风景胜地之一。据《永乐大典》卷记载:“柳溪在县西五里,汾堤之东,引汾水注之,周四一里。”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一直在太原的大地上存在了余年。元末到明清以来,昔日风景宜人、游人如鲫的柳溪,由于年久失修,战乱不息,湖塘逐渐被汾河的泥沙淤灌壅积。明初之时,已是断壁残垣、残花败柳,一片荒凉疮痍的凄惨景象。及至嘉靖年间,洪水冲毁堤坝,由此入城,连那些断壁残垣也冲之一空。柳溪街的雏形,是太原解放后才形成的,太原人民在古代柳溪的故址上,新建了宽广的大道、高耸的楼房,并于年把旱西三巷正式更名为“柳溪街”。

文源巷

关于文源巷名字的来历,当初筹建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之一,杨廷祥这样说,“本来是没有文源巷的。文源巷这个街名,来源于清朝时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源阁。”《四库全书》修完后抄成7部,分别在7所专门的藏书建筑内收藏,分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以及杭州西湖故宫建文澜阁。其中,文津阁《四库全书》于年入藏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而该图书馆前的那条街,因文津阁而取名为文津街,此事也被传为佳话。

年2月,我省决定成立大型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当时,图书馆门前是条土马路,也没有名字。于是,在图书馆建成后到开馆前的这段时间,有关人员向太原市有关部门申请,效仿文津街的来历,借用已在战乱中烧毁的文源阁中“文源”二字,将图书馆前尚未命名的土马路定名为文源巷。

文瀛湖及早年的海子边

原本是一片湿凹之地。宋建城时,这里是为护城河的一个部分,明代圈入城中后,成了城中的一汪积水。当时,由于这里地势低凹,逐渐雨水汇集而形成两片积水,北头大而圆的叫圆海子,南头小而长的叫长海子,通称“海子堰”。清康熙年间,水溢成灾,太原知府王觉民捐出奉银,雇人把圆海子与长海子疏通,又找到南城墙下的古水口,疏通水道,导水出城入汾河,才根治了水患。由于该湖南临山西科举考试的贡院,这里也成为应考学士散步游览的地方。

有一位学子裴通政见景生情,就给这片海子起了个文雅的名字——文瀛湖。并通过文瀛湖的涨水情况来判断当年的考试城市。清道光年间,把这里定为“太原八景”之一的“巽水烟波”。但当时这里仍然是倾倒灰渣脏土的荒芜之地。直到清光绪年间,冀宁道连甲才对这片文瀛湖进行了一次清理,又在北湖东南建一小亭,匾书“影翠亭”。在湖的四周安设了木栅栏,湖里放了两只小船,这才成为公园的雏形。清光绪三十一年,在北湖北岸始建二层楼房,即是今日的公园办公室,作为土产陈列馆,取名为劝工陈列所。楼前平出一片广场,称为“太原公会”,作为群众聚会的场所。进入民国后,又加整顿,修筑沿湖的砖栏,新建水中亭台,洋式礼堂、拱桥、万字廊房、古典式劝业楼等等,遂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公园,并以湖名得园名叫做“文瀛公园”。后因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临莅太原,并在文瀛湖畔讲演和视察,鼓吹革命道理,又更名为“中山公园”,以示纪念。

鱼池街

南北走向:南起府西街,北至旱西门街。清道光年间称大新街。到光绪十二年()汾河发大水淹没半个太原城,此处低洼,积水成池。民国初年,医院院长南培兰雇人在此围池养鱼,称名养鱼池。后来逐渐填池建宅,将大新街改为鱼池街。

坝陵桥

明晋王府地址在今肖墙之内。今坝陵桥一带当年还是荒草野地。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低下。北面高于王府,为防水患,挖壕垒坝,以保王城,坝上有桥,通往王府北便门(即后宰门),坝外一片荒无人烟。王府侍从官司员列后,陵墓葬于坝上。此为坝陵桥名称来历传说之一。关帝庙通往对面对台的路上有一座三孔桥。河南许昌西门外有灞陵桥,传说关公曾在桥上挑过袍。故引称三孔桥为坝陵桥。桥址在今坝陵桥小学门前。此为传说之二。明清时,坝陵桥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一片荒凉。一九一二年始建房,迁入居民,逐渐形成街道。

平阳路

源于苏三案,苏三便是由这条官道押解太原的。平阳路是太茅公路南出太原,终至茅津渡口的一条公路交通要道,途中经过的第一个较大的城市是林汾,因林汾古称平阳,遂将平阳古称引做路名

北大街

北大街是年6月正式命名的。它与解放路交错的路口一带,是太原旧城的北城门,俗称大北门,曾名镇远门。

狄村

狄村以姓氏而名。唐宰相狄仁杰故里。道光《阳曲县志》载,狄梁公故里碑,“在狄村官道西,康熙年知县戴梦熊立,道光六年邑人张廷铨重修”。碑北,原唐梁国公祠旁有一古槐,传为狄母手植。道光六年(年)邑人张廷铨撰记立石,题曰“唐槐”。

坞城路

坞,小障,一说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户增多,遂冠城名。该路是年在原土路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的。因直穿坞城村东,故市政府于年命名为坞城路。

黑土巷

黑土巷清代称黑土港,是一条河道。东山洪水沿此河可以流至太原城东入护城河。后河水干涸形成道路,民国时东山煤炭运往市区即通行此道。清末、民国期间,形成村落名为黑土港。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区,改称黑土巷。

黑龙潭

黑龙潭得名于青龙王庙。此处原先是一片低洼的潮湿之地,城西北的雨水、污水,大多退积于此。光绪十二年的水患,使这里变为水乡泽国。水患之后,积水无法退去,加之后来经年雨水的退积,这里便成为太原城中最大的积水湖。后来人们给这片积水湖取下了名字,南面的这一片叫做“西泽河”,北面的那一片叫做“黑龙池(后改黑龙摊)”,而将连通两片之水的狭窄河道,称之为“黄河套”。

上马街

上马街南有皇庙,明朝王室和官员逢年过节都要来这里参拜,他们从下马街下了马,然后走皇庙西巷到皇庙,完了再走皇庙东巷从上马街上马离开,到了清朝时,废除了明朝的规矩,不走下马街,而从万寿宫巷直接进入皇庙,然后从上马街上马离开,所以就把上、下马街合并为上马街。

赛马场

此地原是道场沟,剪子湾,大东关等村的耕地,年日军占领太原后,在此地养军马,在北面赛马娱乐,所以称赛马场。

菜园街菜园村

顾名思义,就是来源于菜园子。清代,此处有部分菜农种菜,称东菜园、西菜园。太原解放初期称菜园村。后居民增多,形成街巷。撤消村级建制。以菜园命名的有菜园街及派生街巷7条。

一人巷

一人巷在柳巷和鼓楼街的交叉口的东侧,相传此街始建于晚清,非常狭窄,巷口有一株大槐树防碍交通,二人不通并行,俗称“一人巷”,也叫“宜人巷”。后来有个“文化人”,嫌名字太俗,民国二十三年上()谐音雅化为“依仁巷”沿用至今。

双龙巷

此巷因地势隆起,如伏双龙。曾有“双龙”地名之称。清末迁入河北居民,又称直隶庄。民国初年阎锡山的民政厅孟元文在此地建宅,称“升官巷”。后孟家连遭祸事,认为是屋后的“玉皇庙”作崇。故于民国十八年()改名双龙巷,想用“双龙”镇伏邪气。以求家业兴旺。

校尉营

金朝大定(公元—年)年间,史纯以忠显校尉兼阳曲知县,做过好事,取得人们的纪念,因此有校尉营一名,校尉营另外是明代晋王府警卫队即校尉营房驻地,故名。有东校尉营,南校尉营,西校尉营,中校尉营。

康宁巷

年,有位姓康的医生住此,挂牌行医,因医术较高求治者多数康复,深得居民信任,他们认为与康医生为邻,可以永保福寿康宁,所以取名康宁巷。

坡子街

坡子街地处明建城隍庙和三桥街之间。据传,形成年代在隋唐或更早时期。现在的26号院一带,北高南低,自然形成土坡,当地称坡子上。

形成的确凿年代,已无法知晓,但是,城民父老相传,这里早在隋唐之际,或是更早一些的时期便已形成集镇,是古唐明镇通往三交古城的必由之路。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原城创建之后,这里又成为太原城北门——怀德门外的城关街巷。直至明初扩建太原城时,其街才并入城中,成为城里的一条街巷。

据老辈的太原人讲,早在坡子街形成之前,今坡子街一带是一个东北高西南低的黄土坡。后来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家,以为此处地形风水颇佳,遂购得此坡,辟建为祖坟,并在坟地安放两只石头雕凿的石狮子为守坟兽。这样,这片土坡便得到一个名字叫做“石狮子坡”。

因石狮子坡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之侧,年久日积,坡下渐渐迁来一些酒肆店铺,接待来往路人和行商,遂成一片热闹之所,渐成一道街巷,并将被名引作街名,得名“石狮坡街”,习呼“坡子上”。石狮坡街和坡子上的名谓,也不知叫了多少年,反正隋唐宋金元明,历经数朝数代,一直流传了千百年。

及至明王朝覆灭,清王朝建立,清军攻占太原之后以为石狮坡街名不吉祥,坡子上习称又不雅,选改其名为平顺街。但是,新取的平顺街,既与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称呼,格格不久,又脱离了早年自然地理风貌的依托。所以,新街名终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只能存在于书面文字记载和地方志中。

民国初年,坡子上做为街名,被搬上反映街巷细貌的“山西省城详图”。民国中叶出版的《太原指南》一书,正式使用坡子街的名称,而后沿用至今。

从某种意义上讲,时间是最有力量的。随着光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当年荒凉的石狮子坡,早已被淹没,不为世人所知。而在太原城的发展史上,这条由石狮子坡发展到坡子街的普普通通的小街,则成为古城巨变的一个最好见证。

三桥街

从它问世之后,在太原的大地上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十个多世纪,是太原近代工业的产生,唤起了它的新生。清季光绪十八年(公元年),山西省的第一个近代工业单位——太原火柴局,就创建于三桥街畔。尔后的“西北实业公司”——山西最大最早的官僚资本企业,又在太原火柴局的旧址上筹备产生。这一切都为三桥街的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的一页

新原里

新原里原是灰渣山,1年建成住宅小区,太原市老市长岳维藩从南京调回太原任市长时,起名新原里,是新太原之意。

红沟路

红沟路原系一条红色土质的沟,雨季内流红色泥水,解放后陆续兴建民形成街道,因地得名红沟路。

国师街

新民2、3、4条都是民国初年得名的,国师街以前叫新民西街,后来有国民师范学校,所以改名国师街,他们也都是民国形成的街道,相传新民诸街建于清末或民国初年。明晋王府宫城彼焚后,人们逐渐推倒城墙,填平城壕建起房屋,当时并没有街巷名称。由于居民渐多便形成街巷,遂冠以街名——新民街。

满洲坟

满洲坟就是现在的青年路附近,这里是以前满族人的坟地。

桥头街

宋时太原城的范围尚小,桥头一带是原宋朝东城门朝曦门外护城河上桥的故址,故名。

候家巷

明时巷内因有户部侍郎侯纶的宅第,故名“侯侍郎巷”。侯纶,太原人,明正德辛未进士,曾任户部主事、礼部郎中,以廉正著称。后官至南京部待郎,人称“侯侍郎”。到清时,因巷内居民以侯姓居多,故改称“侯家巷”。

通顺巷

通顺巷原名鸡鹅巷,为明代以前买卖鸡鹅的集市,故名。清时,巷内相继开设钱庄、票号,为求生意顺利通达,改称通顺巷。

呼延村

元称呼延社,道光《阳曲县志》作呼延村。相传此地为宋将呼延赞的养马场。村建于呼延氏宅院地址,以呼延为名。

察院后

明清时,山西省按察使,掌管司法,简称察院。这里地处察院之后,故名。

文章转载自大山之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