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相信每一位福特撼路者车主,心中都装着诗和远方。是啊,如果不是对诗和远方有那么强烈的执着,谁会花不菲的价格买这么一辆外观不帅、牌子不响、质量还有些让人不放心的奇葩小众车型呢?

其实,撼路者的质量真的已经没必要担心了。至于外观、牌子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反正本人对撼路者的外观和品牌没有感到过任何自卑,反而对撼路者那憨憨的外观越来越喜欢,它就像一个壮实、厚道的小伙儿,给你一种无比的踏实和可靠感。

而要说能够完全承载我们心中诗和远方的车,那福特撼路者绝对合格。它确实可以带你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而且能够把你平安地带回来。撼路者就是一辆专门用来装载诗和远方的车。

下面,就将我们前段时间从北京去山西游览长城的途中给大撼拍的一些照片发布出来,并配上几首小打油,供撼友们玩赏。

1、雪中大撼

因为非常喜欢大撼在北京那次初雪中的身姿,所以,先来张大撼在大雪中的靓照!

大撼赋

天地茫茫万物藏,

唯我大撼立中央。

风霜雨雪何所惧,

山高水长独敢闯!

2、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因为古时战马走到这里也会累倒,故名。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明代时合称它们为内长城的“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主要关口。在这三关中,倒马关是损毁最严重的,只保存了与大撼合影的这一段,城砖早都被拆了修农田水利或者个人家盖房砌院墙了。

大撼与倒马关

大撼寻迹倒马关,

可惜只存一残垣。

悲怆无言留个影,

长叹城砖落农田。

这个新修的倒马关都已经不在原址了。

3、平型关大捷主战场

这是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位于内长城平型关东侧,长4公里,东北——西南走向,自秦汉以来即为京冀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看这地形,日本鬼子只要进来,不挨打才怪。林帅不愧是大军事家,选的地形就是好。这个沟,目前轿车进去也很困难,而我们的大撼一直走到了里边。

大撼进乔沟

本是攀山越岭身,

进个乔沟有何难?

大捷之地必深访,

再赞林帅美名传。

老平型关关楼已经被围在新关楼的里边了。

站在平型关关楼向下俯视,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这就是平型关内了,还在修。

4、偏关县城

这是偏关县的文笔塔,又称“文笔凌霄塔”。位于偏关县城城东山巅,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年);是一座七层砖石结构八角雁塔。崇祯八年(年)加高四层,共十一层,上书“文笔凌霄”字样。塔高35米,塔底周长29米。文笔塔是偏关县的地标。偏关县是黄河入晋第一县,内长城外三关的偏头关就在偏关县城内。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偏头关,保存还算完整。偏关县的老城墙保护得也不错,有很多段遗存。

大撼翻山越岭带着我们经过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一直来偏头关,使我们不但游览了内三关之一的倒马关,还游览了平型关,并完美游览完了内长城的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尤其是在风雨中,经过那有名的生死雁门十八弯时,表现出色,必须要好好赞一赞。

大撼赞

芸芸众车一大撼,

万水千山只等闲。

用时方知是硬汉,

休听外行胡乱言!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勾注山中。“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自公元前10世纪开始,发生在这里的战事就有多起。从穆王巡边,李牧守关、蒙恬戌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汉武帝出击匈奴,从孝文帝南迁,到炀帝“雁门之变”、薛仁贵镇守雁门,直至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抵御日寇的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而北宋杨家将满门忠烈,浴血报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成为中国民间对于家国天下最为崇高的理解和记忆。

宁武县城里的宁武关。宁武关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地势险要,与雁门、偏头并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始建于明代中期。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地位。

今天,宁武关的名气显然不如雁门关。而当年,宁武关是“三关”中战事最频繁、厮杀最激烈的军事要地。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欲南下中原,必走此“三关”。偏头关因有黄河作为天然屏障,骑兵只有在冬季可以踏冰而过;雁门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骑兵往往难以突破;宁武关所倚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一旦进入枯水期,恢河断流,骑兵便可挥鞭南下,直抵关口。自先秦起,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觊觎中原丰饶的物产,经常选择宁武关作为突破口,导致这里的战争连年不断,烽烟难息。

说到这里,朋友们就该知道长城的最主要作用是什么了吧?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而且主要是为了阻挡他们的骑兵的。

4、老牛湾

黄河老牛湾就在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县境内,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也是我们这次来必看的地方。

看看这两个近乎度的大转湾像不像太极图?据说,中国的太极图就是从这里衍生而来的。

远方那个黄色墩台就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万里长城翻崇山越峻岭,从丹东鸭绿江边逶迤而来,与雄浑的黄河深情相拥,彼此相守,护佑着我华夏民族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此情此景,怎么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这个墩台叫“老牛湾墩”,也号称天下黄河第一墩。

由于黄河在这里连续转了两个度的大湾,水流变缓,不再咆哮和怒吼,河水也由浑黄变成了碧绿,温柔而深沉地流着,似乎在与远道而来的长城深情地相互凝望,互诉衷肠……

大撼来到老牛湾,更要赋诗一首:

大撼来到老牛湾

大撼紧随长城来,

铁心要见黄河面。

亲睹巨龙互握手,

相拥相抱老牛湾。

更有中华太极图,

追根溯源从此衍。

锦绣大地多灵气,

复兴大梦定可圆!

5、长城一号旅游公路

来到老牛湾的另一个大惊喜是,发现了“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这是我们来之前根本就不知道的。虽然,我们和大撼这次的山西之行的主题就是看长城和内长城的外三关,但是,以前根本没有听说过山西还有“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也难怪,这条旅游公路是新修的,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修完,但绝大部分路段都已经通车了,虽然车辆很少。这条长城旅游公路从零起点老牛湾开始,向着东北方向,一直到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大同市天镇县,可将从老牛湾到天镇县的山西段长城全部游览。这条公路基本上紧贴着长城线路走,汉长城、明长城、城堡、烽燧、亭障连绵不断、伸向远方,完全可以把你带到古老而苍凉的历史中。如果你喜欢长城,绝对非常值得沿着这条旅游公路走一趟,沿路的所见所闻绝对会超乎你的想象,尤其是大量汉长城的遗存,是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

大撼朝拜古墩台

大撼朝拜古墩台,

昔日烽火今不在。

访古是为铭历史,

转头更好向未来!

老营堡,位于偏关城东40公里,关河北岸,建筑规模为偏关县境仅次于偏关县城的第二大城堡。这里也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城北山顶上是古长城,长城外便是今日的内蒙古清水河县。城的西头通往偏关县城,距离约有80多里,东头通往平鲁、朔州。老营堡周围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其东、北两面紧靠长城,关河又绕城南西下。从战略位置来看,老营堡北控平鲁,西衔偏关,东接宁武,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大撼与老营城

分自居庸聚老营,

别离终是为相拥。

翻山越岭三千里,

大撼也来诉衷情。

注:内外长城是从北京居庸关开始分手的,具体说,是在北京怀柔箭扣长城的北京结处,那里我们去了不知多少次。然后,它们又在老营城重新聚在一起,共同奔向黄河的老牛湾,与黄河握手后,并没有马上过黄河,而是沿着黄河与黄河并肩南行70公里,到河曲县,才跨过黄河,到达陕西省的府谷县。

杀虎口,一个威风凛凛的名字,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建于明朝,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古称参合口。杀虎口是由杀“胡”口演变而来。

大撼与杀虎口

威风凛凛杀虎口,

铁骨铮铮撼路者。

皆为硬汉血性足,

御敌撼路各称雄!

来到杀虎口,一定要去看杀虎堡,那里遗迹保存还比较多,也是电视剧《杀虎口》的主要拍摄地。

离开杀虎堡,我们沿着右玉县的长城一号公路前行。右玉县不愧是中国的“古堡之乡”,十多公里的路程就经过了好几个古堡,路边不远处的烽堠、烟墩更是连绵不断,伸向远方。到了一个古堡的旁边,路断了,前面的土路满是泥泞。虽然撼路者走这样的路不成问题,关键是假如这条泥土路要是也不通的话,再返回来就太耽误时间了。我们还是决定按导航,绕道80多公里,走高速到左云县的大单巴、摩天岭。

大单巴、摩天岭附近的长城遗迹更多。

估计朋友们以后去的话,这条长城旅游公路就应该修通了。那样的话,从杀虎口到左云的大单巴、摩天岭就方便多了。

左云县境内的长城、古堡更多,可谓目不暇接,尤其是汉长城遗址,更古老更沧桑。那些周边围有羊马墙的汉亭障,是在其他地方根本就不可能看到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流连了很久。

大撼与汉长城

大撼雄卧古墙边,

回想当年烽火天,

那时若有大撼在,

怎叫胡马度阴山!

在古长城墙根儿下,埋锅造饭。知道夫人蹲在地上干什么呢吗?那是在挑地皮菜,也叫地木耳。这里的地皮菜太多了,不一会儿就捡了半朔料袋。建议朋友们如果去那里,别忘了多带些朔料袋。

就此打住吧!不能再写了,不然,文章就更长了。反正山西这条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我们肯定还要去,到那时,再给朋友们做更详细地介绍。

一路下来,更加喜欢咱们的大撼,不管走什么路,都如履平地,太强悍了!所以,最后,必须要再为大撼赋诗一首:

谢大撼

一路风雨一路伴,

感恩与你把手牵。

不管旅途多坎坷,

赤胆忠心永向前!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