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缘环境、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古至今,忻州在交往及社会活动中都十分重视礼节,以致习惯而成为礼仪文化,而在老百姓则称为礼仪民俗。现择要如下: 见面礼节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的人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行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忻州人相见,一般用握手礼替代。 交往礼节 宾客临门。凡有客人,都要迎来送往。尊客来临,必先请客进屋,让坐、敬茶、递烟。对长者、同辈、同事及远方来者,可分别问身体好吧、工作忙不忙等。客人来要准备客饭,客走,主人要送客于门外,并说有时间“再来”。 出门问路。要视年龄大小、男女等分别以老大爷、老大娘、老叔、婶子、朋友、结拜、师傅等称呼,以示尊重。忻州有“见人不施礼,多走四十里”之说。此外,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馈赠。亲朋好友往来馈赠食品,忌讳“四、六”数(忻州民俗祭祀亡人多用四个和六个,并有“神三鬼四”之说),敬赠在世之人,必须是单数,如七个寿桃、九个面糕等,否则视为失礼。 尊师。忻州的尊师风气历来很浓。无论学生、徒弟,地位多高,都要尊重他的老师和师傅。在外返乡,只要时间允许,必登门探望,路遇老师,先站立,称老师,老师问话,恭敬回答,老师走开,方可离开。 拜贺庆吊。忻州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礼仪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会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礼的高潮在迎亲,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家宴礼节 设宴请客。请客,需提前通知,俗称“安人”,否则视为不尊重宾客。特别是在正月间亲朋好友较多,入席时长者坐上位,幼者坐下位;就餐时,请客人先下筷,饮酒时先给客人斟酒,盘中食品,要夹近自己一面的,不得乱挑拣,否则视为不礼貌,无家教;酒席未终,主人不得提前退席,如有急事,需向同桌道声“失陪了”,方可离席。 入坐。忻州赴席入座,讲究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赞赏 |